消費弱 今年來10家老百貨陣亡 零售業被迫兩極化轉型
中國消費力持續不足,據調查,今年以來已有十家老百貨因經營壓力巨大宣布停業閉店,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客流下降,引流困難」,這使得百貨業被迫朝向兩極化轉型。分析指出,消費力不足根本原因還是在房地產低迷,當局因此依靠出口產業「老路」支撐經濟,卻又引來西方國家指責中國產能過剩,提振經濟再遇阻力。
據第一財經報導,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截至目前有10家老百貨宣布停業閉店,其中有五家徹底關閉退出,另外五家將升級或徹底拆除改建。其中最「年輕」的是天津市濱海新區伊勢丹,運營僅11年。總結各大百貨關店的原因可見,租約到期是最大的理由,但在租約到期的背後,經營壓力巨大是本質原因。
比如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的運營公司數據顯示,其2023年3月至11月的營業利潤虧損3.7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800萬元(約248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66億日元虧損進一步擴大。而這只是冰山一角。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和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從客流量來看,2023年的百貨客流中,70.1%的樣本企業反饋未超過2019年;銷售額方面,64.9%的樣本企業反饋其銷售規模尚未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由此數據可看出,百貨業態面臨不小的壓力,這也引發了關店潮。報告顯示,有60%的樣本企業認為,電商持續衝擊是其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第二大難題是成本壓力攀升。超過一半的企業(53.8%)認為當前的挑戰是客流下降,引流困難。百貨零售業正面臨挑戰和轉型。
報導指出,盡管百貨業態遭遇困難,但走高端化路線的商業依然有市場。比如,在高端商場的收入和租戶銷售額上,上海恒隆廣場分別錄得10%和24%的增長。另一個趨勢是社區商業化,大型電商平台阿里巴巴和京東重返社區團購,百貨企業看到商機,部分門店開始轉型社區生活中心。
自由亞洲電台分析指出,此次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華,葉倫呼籲中國高階官員不要再依賴出口支撐經濟,而是需要推行政策來提振國內消費,使得中國過剩產能衝擊世界市場的問題再度引發輿論關注。
報導引述美國獨立時評人鄭旭光表示,中國經濟如今高度依賴出口是一個政治問題而非經濟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雖然希望維持高經濟成長,但是房地產、中小銀行、地方債陸續爆雷,使得他只能走80年的老路,拉攏投資、依靠出口產業。有美國專家稱,結構性阻力使中國的消費表現不佳,需要社會保障改革以減少恐懼驅動的過度預防性儲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