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台積電亞利桑納廠狀況多 分析師曝最糟打算

7大儲蓄方法 提升支付房貸能力

老故宮人王子林 從紫禁城文武建築佈局體察中華文脈

圖為故宮開封菊花展,旨在重現清代紫禁城菊花綻放盛況。(中新社資料照)
圖為故宮開封菊花展,旨在重現清代紫禁城菊花綻放盛況。(中新社資料照)

紫禁城是全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已有600餘年歷史。行走其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它的宏偉壯麗。故宮博物院的生命線,就依附在紫禁城的宮殿中,順著它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   

這座建築群的至美境界體現在何處?如何從紫禁城的文武建築佈局體察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王子林日前接受中新社專訪,予以解讀。   

記者:您如何看紫禁城建築佈局的特點?   

王子林:漫步北京紫禁城中,細心的觀眾或許會發現,城內文化、文治方面的建築、設施多在東側,兵刑、武備性質的宮殿、設施多在西側。比如,太和殿前東西兩側聳立著兩座重檐樓閣,東為體仁閣,西為弘義閣,黃色琉璃瓦廡殿頂,形成東西對峙護衛正殿的格局。   

這種東文西武的建築格局,可以追溯到洪武時的南京都城。朱元璋定都南京,創建紫禁城,在正殿奉天殿東西兩側建文樓、文華殿和武樓、武英殿。明代之前,重要建築的正殿兩側雖有文武二組建築,但並沒有強調文與武的特質,而是把它視為鐘樓和鼓樓的形制,在整個宮城和都城中都是孤立的。   

北京紫禁城於明永樂年間開始建設,也強調文武特質,並在文武二樓後面建文華殿和武英殿,並與北京城的崇文門和宣武門遙相呼應,形成新的城市佈局特點,即以中軸為準把城市分為文武對稱分佈的格局。   

「割文武而制異」,這就是紫禁城的都城規劃。   

記者:紫禁城東文西武的建築佈局有何深意?   

王子林:東文西武的傳統可以上溯到《史記》,這一建築格局是傳統文武之道、仁義之道和陰陽之道的體現。它昭示宇宙、天地、世界就是這樣組合的,所以城市也是這樣組合的,如此就構成了一座城市的非凡氣質。   

文武之道源自堯舜之道。孟子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堯舜之道即是仁道,其核心是文德。古人認為,修治文德可以使遠方之人歸服,文德有仁慈、敦厚、溫和、純正等義,正如《論語·季氏第十六》所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明代將都城北京城和宮城紫禁城按文武佈局,目的是「秉文之德」「對越在天」,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   

清順治年間,北京紫禁城裡的文昭閣(文樓)改稱體仁閣,武成閣(武樓)改稱弘義閣,將「文」用「仁」代替,「武」用「義」代替。改稱體仁、弘義,目的是強調「守天下曰仁」。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雖易名,實質上仍繼承了傳統文化認知中的核心價值觀。弘義即大義,指君子要遵守社會倫理道德。體仁,則指作為君子首先要有仁德,然後才能教化他人。   

記者:今人應如何從紫禁城文武建築佈局,體察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   

王子林:古代中國人信奉陰陽學說,這是傳統哲學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理論之一。人們將對立、相反、矛盾的事物進行組合,從而形成一個對立統一體,這是對天道的詮釋。   

紫禁城的文武格局,實際上就是陰陽格局。這一方面體現在文武建築佈局上,另一方面,政治體制的文武官僚系統是按陰陽之道而設置的。   

從周代開始,官員上朝制度就出現了按品位、等級排列的次序;唐代時,雖然沒有出現帶文、武名稱的二樓,但文官是從東門入,武官是從西門入;明代繼承這一傳統,根據《大明會典》的規定,上朝時文官需位於文樓之北西向,武官需位於武樓之北東向。   

從文武之道、仁義之道到陰陽之道,使紫禁城的文武建築佈局上昇到了認識本體論的高度。這種文武建築格局,是仁義觀念的反映。仁與義,不僅屬於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觀,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紫禁城作為文化的載體,就像一粒火種,使幾千年的文明內化於建築佈局中,得以薪火相傳。   

記者:中西方建築理念存在怎樣的差異?紫禁城的佈局對周邊國家的傳統建築產生哪些影響?   

王子林:紫禁城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產物,是在儒家思想指導下建造的城,因而產生了一套獨特的建築語言,如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午門等。紫禁城的建築雖然在外形上無多大的變化,但它的佈局及其名字的取向卻十分重要,直接關係著這座建築的功用及其所體現出來的豐富精神境界。   

正如一百多年前瑞典學者喜仁龍(Osvald Siren)在實地勘踏過紫禁城後所說的,連續的水平和空間的積累以及韵律的意境,是構成紫禁城決定性均衡狀態的基礎,這種均衡狀態也表現出傳說的、哲學的、科學的智慧結晶,使得這座城市精巧地成為宇宙中心的象徵。   

西方建築則大為不同。不少西方建築名稱是建築本身形式的體現,比如凡爾賽宮直接用巴黎郊區一個小鎮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官方名稱,英國的白金漢宮,這一名稱在字面上也沒有深層含義。   

中國古代聖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所發現的宇宙奧妙,被神聖化、情感化,成了不容置疑的理性原則。人們把天體的運行與地球上的時間變化、季節更替對應起來,這樣的思想認識也反映到了建築上。所以,包括紫禁城在內的古建築能與宇宙「對話」,天地山川與建築融為一體。南京奉天殿、北京太和殿的形成,就反映了古人對宇宙之道的認識。   

紫禁城的佈局對周邊國家的傳統建築產生了影響。已故建築學家、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曾指出,越南皇宮位於順化城,其順化城和皇宮均參照北京古城、皇城而建。   

記者:作為一名工作35年的老「故宮人」,您行走在紫禁城有何感懷?   

王子林:每當我站在太和殿的月台上放眼望去,東邊是體仁閣,西邊是弘義閣,凡與文、仁、春有關的建築皆位於東方,凡與武、義、秋有關的建築皆位於西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春回大地,陽氣升騰;西方是太陽落入的地方,七月流火,陰氣凝聚,形成城市中的一陰一陽。我認為,從古至今,中國人皆具有仁心,這是中華文脈代代相傳的根基。   

要全面解讀紫禁城的建築,不能祗看到壯美的建築和精湛的建造工藝,更要瞭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紫禁城建造過程中,匠人功不可沒。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在營建規劃的背後,還有一支龐大的、通曉中國文化的文人團體在出謀劃策。從堯舜禹到孔孟,從董仲舒、韓愈到程朱理學,這是一條清晰的文脈,紫禁城就是中華文脈的表現形式。

從北京景山遠眺故宮雪後美景。(中新社資料照)
從北京景山遠眺故宮雪後美景。(中新社資料照)

上一則

無人機超126萬架 中國低空經濟蘊藏萬億級市場

下一則

自由亞洲電台撤離香港 憂23條立法後無法安全營運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