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南加野火失控 蔓延16平方哩 1200人撤離

研究:全美最適合養育家庭的城市在北加 有好學校、治安佳

理性消費當道 網民轉買生活必需品 雙11買氣冷清

「雙11」前夕,海口多家免稅店推出不同形式的折扣促銷和互動打卡活動,迎接消費熱潮。(中新社)
「雙11」前夕,海口多家免稅店推出不同形式的折扣促銷和互動打卡活動,迎接消費熱潮。(中新社)

中國消費市場受到疫情衝擊出現變化,今年「雙11」開跑後,一般消費者改為「理性消費」,民眾轉而購買生活必需品,不再如以往求貴求好。有分析稱,這一現象背後,既是因為消費者對於這些促銷活動的信任度已經降低,也是因為消費者對於購物節的理性態度逐漸回歸。

綜合媒體報導,上海的王小姐表示,「今年的雙11感覺還是一如既往,但我個人成長許多,不需要的就不再亂買」;北京的方小姐也表示,「現在買的都是當季需要,不會看到行銷什麼就買什麼」;從事金融業的陳小姐也直言,身邊同事或朋友今年雙11都只買捲紙、餐巾紙、洗衣精等生活必需品,「其實就是消費降級」。

李先生提到,「(政府)說要刺激消費,但是基本工資沒有上漲」;方小姐也補充,國家一直在鼓勵消費,但近幾年大家都把開支緊縮,實際上消費動力沒那麼強勁,受大環境影響顯得低迷。在這種氣氛下,今年的雙11購物節有些「靜悄悄」,平台的促銷活動明顯減少,力度也相對減弱。

此外,雙11的冷清也與當前的經濟形勢有關。隨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消費者購買力逐漸下降,對於未來的預期也變得更謹慎。

不少企業都注意到,疫後民眾轉為理性消費。台灣金酒廈門公司營銷處經理周莉敏分析,中國目前轉換為理性消費,是因為民眾口袋緊縮更重視自己的儲蓄與理財。還有藥妝業者表示,今年與去年同期的銷售年比是明顯呈現走升的,但要與疫情前2019比確實明顯還是有些差距。

台灣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分析,去年中國電商對「虛擬經濟」還在緊張當中,原因是因為北京一直以來還是強調實體和製造經濟,摸不清中共中央對電商和虛擬經濟的想法和判斷,看不到具體政策,所以去年雙11電商很低調。

不過,張弘遠說,今年對於電商政策或虛擬經濟的態度放寬,對電商活動給予支持,所以今年的政策,以及需要帶動經濟預期的情況下,今年雙11的表現可當作是一個觀察指標點。

物流企業騰倉擴容、增強運力,迎接「雙11」購物高峰。(新華社)
物流企業騰倉擴容、增強運力,迎接「雙11」購物高峰。(新華社)

電商 北京 疫情

上一則

中國首位染疫明星 「浪姐」金莎確診 工作人員證實

下一則

傳阿里向中糧出售大潤發、盒馬鮮生 官方這麼說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