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這些速食店推超值套餐 今夏有便宜可撿

財政部將修法 防企業及富人靠資產貶值避稅

新聞評論/馬克宏獨唱「歐洲消亡論」 載不動中國

法國總統馬克宏2023年4月7日訪問中國時,在廣州中山大學演講。 (美聯社)
法國總統馬克宏2023年4月7日訪問中國時,在廣州中山大學演講。 (美聯社)

闊別五年,習近平今天踏上訪歐之旅。雖將走訪三個國家,重中之重無疑就是法國。這個法國正急於改變歐洲,其總統馬克宏不久前在一場為時兩小時的演講中高呼,「歐洲可能消亡」。他要求歐洲必須做出重大戰略抉擇、擁抱典範轉移,將歐盟轉變為一個超級大國,否則前景堪憂。習近平前往的,正是一個充滿危機意識的歐洲。

馬克宏的歐洲自主思想承襲自戴高樂,他強烈地意識到,鬆散的歐洲已經淪為附庸,並處於生死存亡的轉捩點上。

不過,馬克宏或許敏銳地發掘了問題,還提供一些解方,譬如:擴大防禦規模、控制邊界、擴大單一市場等;但他並未意識到,歐盟走了一半的一體化進程,天生地讓自己成不了氣候,這是歐盟幾近無解的難題。

歐洲是一個被戰爭所催生、或塑造出來的概念。最早它一直只是自羅馬以降不同帝國下的皇土,17世紀的30年戰爭將它切割為眾多鬆散的主權國家,而一紙西伐利亞條約更將這一碎片化的狀態永久凝固。其後,因工業革命幸運地率先現代化的歐陸各國,進入20世紀後為了爭食殖民資源與權力竟爆發生兩次大戰,歐盟就是這兩次大戰恐怖景象的心理陰影下,在戰後所倒逼出來的政治產物。

不過,戰爭中滋生的仇恨、以及各國自身數百年不斷鑄就的民族意識,讓歐盟這個試圖融合全歐的超國家體,在邁向更高階的一體化目標時,成了它永恆的羈絆。簡言之,法國人、德國人、義大利人、希臘人或荷蘭人的意識,總是且永遠高於歐洲人。歐洲在關鍵而致命的議題上甚至相互拉扯、抵銷;反觀它所羨忌的三個對手,無論是美、中還是俄,都是一個嚴密、鞏固的整體。

然而,儘管總是漫不經心,歐盟諸國在美國操作下,近幾年反中情緒卻異常高漲並高度一致。彼此迥異的政治傳統與舊冷戰留下的意識形態鴻溝,中、歐的連結只剩經濟利益,這讓習近平吃了不少苦頭。

習上任不久後就拋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無論海路或陸帶,終點都是歐洲,歐洲可謂習近平的「中國夢」裡,最渴慕的對象。最早,事情進展地不錯,德國靠俄國能源再借助中國的製造能力並充當終端市場,經濟欣欣向榮,景況一度看好。梅克爾年年訪中,中歐關係蒸蒸日上;這卻是習五年前訪歐時仍享有的餘暉,當時義大利剛簽了一帶一路,成了他走訪第一站;而馬克宏則在最後一站,用英雄似的凱旋門迎接這位東方賓客。

但當美國將中國設定為修正主義敵人後,中歐關係也跟著急轉直下,梅克爾離任前匆匆簽下的中歐投資協定兩個月後就被新疆種族滅絕議題搞黃;俄烏戰爭又將歐盟的安全隱患俄羅斯推向北京,歐洲則被迫與美國綁定。歐中莫名而被動地陷入尷尬的敵對關係。

這次,馬克宏的「歐洲消亡論」終於替習近平打開了一扇門。消亡論更多地是針對美國而說,它隱而未宣的意涵是:放棄自主的歐洲正被美國耗乾它的資源與能量,走向死亡;而邀請與連結中國正是歐洲自主與重生的開端。然即令如此,馬克宏仍不敢公開反對美國。

真正的癥結在於,結構鬆散、各自為政又勾心鬥角的歐洲難以凝成一個有力的行動體。馬克宏一個人的清醒,顯然載不動中國。

馬克宏 歐盟 習近平

上一則

中國茶槓日本 「請政客把核汙水喝了」

下一則

廣東強降雨 車被沖走 鱷魚脫逃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