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王文祥憶嚴父:當王永慶的兒子…真的不容易

習近平投書法媒: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

布施

本來「布施」與「施捨」是一對近義詞,兩個詞都含有「施」的意思,單從字面上解釋,沒有多大的差別,但若深究,前者出於佛法,後者多來自世俗。佛家的「布施」,是翻譯自梵文的「檀那」,是菩薩六度之一,包括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而所謂「施捨」,主要是財施,沒有法施或無畏施成分。

在佛法傳入中國以前,中文已有「布施」一詞,例如《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塚,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曰:「《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顪,儒以金椎挖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

故事大意是有兩個儒士,要讓盜墓變得心安理得。一次在盜墓時發現墓主口裡有個珠子,就引用《詩經》:輕輕的麥穗,生長在陵陂上,生前不施捨人,死了何必要含珠。然後把珠子偷了。

宋代理學家林希逸認為,文中四句詩可能是莊子自己編的。而詩中「布施」之「布」,是散布、廣布,也是普遍的施與,可稱之為「普施」,基本上與今天的所謂「施捨」,應該分別不大。

事實上,施捨雖然是善事,施者卻往往是以某種居高臨下的身分,當中可能還包含了私心。但佛法的布施是無求的,不可以包藏私利。聖嚴法師說得好:「布施不僅是金錢和物質上的關懷,愛的傳遞才更加珍貴。」而一般的所謂施捨,沒有法施,包括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也沒有無畏施,即以正法解除別人的怖畏。佛經記載了佛陀曾向毗耶娑列舉了三十三種不清淨、不純淨的布施,帶有功利心,都可視之為施捨,不是真布施。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年夜飯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