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見於「論語.泰伯篇」,一般解釋是指「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這其實是儒家講的「名分」問題,做任何事都要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意思是,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須先有一個正當合理的名義和理由,這樣事情才能講得通,才有辦法產生正面號召,進而把事情做好。可見不在其位而謀其政,便有僭越之嫌,是「違禮」之舉。
表面上,處於甚麼職位,做那個職位該做的事,似是教人「安分守己」,人人各司其職,管好自己,便天下太平。只是這並不涉及能力是否相適應的問題,有異於「量力而為」。俗語說︰「沒有那麼大的頭,不要戴那麼大的帽」,那是量力而為。
但在現實世界,許多人是在其位,卻難謀其政,因為能力不足,是否需要一些不在其位而能力高超的人去幫忙?又或者,一些能幹的人,處於一個低下位置,而要求他安分守己,是否浪費人才?「安分守己」是美德,但會否造成不思進取,未能人盡其才?
除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還說過︰「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能力太低,卻去覬覦占有自己能力達不到的位置,是古今中外常見的悲劇。這些求而不得的故事,因欲望得不到滿足而迷失本性。怎樣才能做到能力與「位」相符?「位」又與「政」相符?是一個定位問題。
人生每一階段都要定位,甚至在商業社會,品牌也需要有個準確定位,定位理論通行現今社會廣告、行銷乃至個人領域,定位錯誤,就會招致損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