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伊朗將再次「苦吞毒藥」選擇妥協?還是讓衝突升級?

不怕川普出手整肅 哈佛大學人脈廣又有「鈔」能力

小麥麩皮今與昔

聽新聞
test
0:00 /0:00

女兒買來膳食纖維素孝敬我們,說是營養品,有益健康。我取出些嘗嘗,感覺味道似曾相識,看了說明書恍然大悟:這不就是用小麥麩皮製成的嗎?這不禁勾起我的回憶,六十多年前把雞飼料視作美味的往事,如電影般一幕幕在眼前閃過。

上世紀六○年代初我開始長身體,卻遇上大饑荒。我家在瀋陽,每人每月只能吃到三兩豬肉,定量供應的糧食只能半饑半飽。那年頭許多人消瘦,老爸的體重急劇下降,從一百五十斤跌到不足一百斤,我很擔心,他卻安慰我:「人體有自我保護機能,就是消耗皮下脂肪,來保護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

為了盡量保存食物的營養成分,我家煮飯不再淘米,蘿蔔、土豆和山芋不再削皮。逢年過節配給幾條小魚,老爸連魚鰓和肚腸都不捨得扔,洗洗煮著吃,為的是增加蛋白質攝取量。

在那些悲慘年頭,餓死的農民以千萬計。父親所在的醫學院為了讓員工能多吃一點,想了不少辦法,如用尿液培養小球藻、由樹葉提取澱粉、用增量法煮飯等。無奈這些辦法要麼收效甚微(小球藻),要麼不靠譜(樹葉澱粉),要麼自欺欺人(增量法),都不得不草草收場。

情急之下,醫學院的書記提出養雞下蛋。各家各戶到自由市場花高價買母雞,買一隻雞就要花半個月工資,多數人家只能買一隻,最多不過兩隻。那年頭不敢把雞放到室外散養,否則一不留神就失蹤,可是把雞關在家裡,雞屎難聞還在其次,難在連人都吃不飽,哪有多餘糧食餵雞?於是書記聯繫到糧食局的老戰友開後門,對方答應每個月給每隻雞供應三斤飼料。

某日糧食局來人,讓各家報告養雞數,領取雞戶口本。教授、講師們顧不上讀書人的斯文,處長、科長們顧不上當官的體面,紛紛虛報養雞數,有的報四隻,有的報五隻,大家心照不宣:多買雞飼料不但雞有得吃,人也有得吃。

拿著雞戶口本,老爸帶我來到飼料站,看到有三種飼料可供選擇:米糠、草籽,還有玉米芯磨的粉,老爸說這些飼料的營養成分差,且難以下嚥。後來他打聽到,飼料站的庫房裡藏有小麥麩皮,卻不拿上櫃台公開賣。那時候香菸也限量供應,老爸壓下菸癮,拿著香菸孝敬飼料站的管事,買到十五斤堪稱飼料中精品的小麥麩皮,全家高興得如久旱盼來甘霖。

家裡的黃母雞每月吃五斤麩皮,不負厚望,隔三岔五下個蛋,高唱「咯噠、咯噠」表功;那餘下的十斤麩皮,就成為人的補充食物。麩皮或是摻玉米粉做成窩窩頭,或是拌著切碎的青菜做成餅,可謂「一味勾人、一菜入魂」,感覺堪比如今吃奶油蛋糕。之前每頓飯我只有五、六分飽,吃了麩皮後,就能有七、八分飽。

自從女兒推薦膳食纖維素之後,它就成為我家早餐桌上的必備,於是我每天都能重溫年少時的「美味」。上網得知,小麥麩皮的營養成分豐富,可製作麩皮麵包和麩皮粥;小麥麩皮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對老年人特別有益。膳食纖維還能增加飽腹感,我這才明白,難怪當年半饑不飽的我,吃了麩皮後,就感到飽了許多。我很感慨,小麥麩皮從當年不登大雅之堂的雞飼料,如今竟躍升為人類營養品。

上一則

法記者出書「台灣的80字」出櫃、白目、擋泥板女神入列

下一則

熱力學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