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記

幾乎無人不知,「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一篇佳作,情景交融,堪稱千古絕唱,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這篇佳作背後的一些故事,卻鮮為人知。
岳陽樓是岳陽古城的西城門,屹立於洞庭湖畔,俯瞰煙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樓高三層,造型為獨特的盔式樓頂,如古代威猛武士,巍峨壯觀,蘊含著蓄勢勃發的生氣。
走進第一層,迎面正中牆上赫然鑲嵌著一副紫檀木雕刻的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字體遒勁有力,氣勢飛動,一氣呵成,是清朝乾隆年間刑部尚書書法家張照書寫。觀賞的人很多,一時擠不到近前,我想等人少些以後再仔細欣賞品味,便向二樓走去。
走上二樓,剛抬起頭就被眼前的一幕怔住了。因為,在一樓相同的位置,也掛著一副「岳陽樓記」。趨前細看,居然與一樓的那副一模一樣,同樣的紫檀木雕刻,同樣張照書寫。這就怪了,為什麼要懸掛兩塊呢?因為是千古絕唱?曠世瑰寶?那也沒有必要掛兩塊嘛!原來,其中有一幅是偽造贗品,還有一個不為人知、如同小說家杜撰卻是真實的故事。
清朝道光年間,岳陽有位姓吳的知縣,進士出身,深知「岳陽樓記」的價值,想在卸任時將懸掛於岳陽樓內的紫檀木雕刻的「岳陽樓記」竊走。為了不被發現,他用了足足七個多月的時間模仿張照筆跡,製作了一件贗品。雖是贗品,因為下了真功夫,達到足以亂真的地步。他卸任時偷偷用贗品換下張照書寫的真品,夾帶在搜刮來的金銀財寶中裝船運走,居然沒有被人發現。
正在他沾沾自喜,慶幸大功告成的時候,不知是巧合還是惡有惡報的天意,船行至洞庭湖心,風暴驟降,湖水暴漲,浪湧如山,船被風浪掀翻。由於貪心驅使,捨不得丟棄十二塊紫檀木雕刻的「岳陽樓記」,僥倖地以為木板浮力大,趴在木板上可以逃生。他哪裡知道,紫檀木本來就很重,浮力小,再加上他肥胖如牛身體沉重,船很快沉沒,一命嗚呼。
等到枯水期,十二塊紫檀木真跡露出湖底,被漁民發現,當作珍貴木材打撈上岸。當地一位姓吳的文人知其價值,從漁民手中購來,除了「歌、互、樂」三字損毀外基本完好。這位吳姓文人用了三年的時間,把損毀的三字補上,使之成為完整一副。
民國年間,地方政府斥資從吳姓文人處買回,仍然置於岳陽樓二樓,絕世珍品才得以重見天日,我們今天才有幸一睹真跡。我在二樓懸掛的「岳陽樓記」第四自然段「漁歌互答,此樂何極」中找到「歌、互、樂」三個字,嵌補的痕跡十分明顯,可見這段往事真的發生過,並非虛構。
讀過「岳陽樓記」的人,范仲淹對洞庭湖不同季節的描摹,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逼真生動,惟妙惟肖,成為曠世奇文。但是,您能想到嗎?在寫這篇膾炙人口、傳頌後世的美文時,范仲淹居然沒有到過岳陽樓,沒有親自目睹它的雄姿,而是憑借滕子京提供給他的一幅岳陽樓和洞庭湖的圖畫進行創作的。
這也太不可思議了,沒見過岳陽樓,怎麼可能寫出這樣具體、逼真、生動的文章呢?這不是閉門造車嗎?然而,這確實是事實,范老先生不僅閉門造出了車,而且造出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好車。
范仲淹雖然沒有親自來岳陽樓和洞庭湖,但他肯定見過與洞庭湖類似的湖泊,和與岳陽樓類似的樓宇,在這方面有豐厚的聞見與積纍,也就是說他是間接地深入了生活,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閉門造車。再就是范老先生具有超強的形象思維和聯想、想像能力,籐子京給他的岳陽樓和洞庭湖畫圖在他腦海中活起來,幻化成鮮活生動的具象,神遊了洞庭湖和岳陽樓,寫出「岳陽樓記」就不足為奇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