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食材價格升 找工壓力大 中餐經營轉型AI求生存

保存芹菜新鮮爽脆 別和這類蔬果放一起

馬來農村(下)

馬來人的飯食我也很喜歡,特別是他們的椰漿飯(nasilema)。椰漿飯是用香蕉葉包裹、用椰漿煮的飯,飯面上放少許辣椒炒小魚乾,別具風味。還有沙茶(satey),馬來人的烤肉串,有牛、羊、雞肉的,用木炭燒烤後,整串浸到以芝麻、花生等特製的醬汁裡吃,串串蘸滿著厚厚的醬汁,非常美味;醬汁通常都是一大盆,小孩們常常想方設法能多吃到醬汁。肉串一餐也可吃到幾十枝。

肉串的佐食是小飯塊,是將米裝入椰子葉編織的盒子裡,放入水中煮熟的飯,有點像粽子,但味道不同。吃時切成小塊,用竹枝挑刺蘸滿沙茶醬汁吃。

還有一種零食木薯醸(tapay),一種用香蕉葉包裹的木薯,經過發酵,有如酒釀,很可口,不過,多吃人會醉。讓我難忘的還有蘿惹(Loja),即馬來人的沙拉,主要材料是用馬來人特製的蝦膏(bulajin),摻和沙果、煮熟的蕹菜、豆芽和黃瓜等放在一起攪拌,風味獨特。馬來美食不勝枚舉,就不贅述了。熱帶水果赫赫有名,除了椰子,吃椰肉、喝椰水,用椰漿煮食物外,常見的水果有紅毛丹、芒果、楊桃、山竹、波羅蜜和蓮霧(jambu),馬來蓮霧大得像紅蘋果,又脆又甜,與台灣不同。榴槤為大家知曉,有中文名字,但還有很多熱帶水果像jambila、buruku等,在馬來境外見不到,不為人認識。

太平洋戰爭期間,逃難到馬來農村的華人,懂得與當地馬來農民結合,共同抵抗日軍侵略,彼此相處融洽。華人雖然不興住浮腳樓,但開發農耕很得力,大家守望相助,互通有無。華人在馬來芭洋(payou,即農村)裡種大片大片的水稻,一年幾熟。自己種植、打出的新米做出的飯特別香,很多人自己釀酒。還種蔬菜瓜果,養雞、鴨、鵝、豬和羊,用米糠、地瓜、木薯和菜葉作飼料,豬羊家禽養得非常肥壯。

寫到這裡,我想起我家的好幾隻鵝,其中兩三隻很高大,會守家看門,陌生人來了,牠們會一起大聲吼叫,上前驅趕,甚至追咬人家的腳跟,情景有趣好玩,讓我難忘。

農村逢年過節,殺豬宰羊,快樂熱鬧,生活資料豐富,如果那種生活能夠繼續發展,豐衣足食的馬來農村將會呈現另外一種欣欣向榮景象。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英國殖民者回來,馬來西亞光復,百廢待興。橡膠需求量大增,價格飆升,橡膠園紛紛復工,華僑膠工包括我家,也迅速搬離農村,告別馬來鄉親,回到橡膠園,結束了農村生活。

我後來到蔴坡城裡讀書,那段大約三年多的農村童年,在現實生活中漸漸遠去。不過,馬來農村濃濃的鄉土味,那裡的山水、風物,以及與馬來人交往的一幢幢舊事,我沒有忘記。如今,隨著年事漸高,又遠在他鄉異域,難免不懷舊憶往,過去的人和事,常常半夜夢魘顯現眼前,讓我輾轉反側。

二○二三年九月,也許將是此生最後一回,我與老伴重回亞洲,環遊星馬一個多月。我去到幼年生活過的地方,也拜訪小學讀書的學校,可是許多叫得出名字的人都不在了,改建擴建的小學也已完全面目全非。我原來在芭莪的屋子雙門緊閉,破舊不堪,物易人空。

一九五八年獨立後的馬來西亞,政府優惠巫族的政策使馬來人的經濟起飛,他們離開了農村,搬入到紅瓦白牆新式洋房屋邨的新居,當年農村式的生活已不復存在。當年漫山遍野的橡膠園也都砍伐殆盡,改種現在更值錢的油棕樹。當年我家祖輩離鄉背井下南洋,為安身立命,而我,由南往北求學,報國不成,飄落美洲,轉眼間近百年,人生如夢,不勝感慨。

華人 復工

上一則

張戎成首位獲大英帝國勳章中國人 書寫中國史獲肯定

下一則

夜宿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