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俄飛機極地迫降斷成兩截 機上41人全數奇蹟生還

接到這幾種電話 可能是詐騙

好萊塢女神啟示錄(上)

瑪琳黛德麗的中性美,帶著魔性。(圖片提供∕金馬執委會)
瑪琳黛德麗的中性美,帶著魔性。(圖片提供∕金馬執委會)

莉莉安吉許堪稱「小家碧玉」的典範

明星是電影當中最神祕的一環: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 1905-1990)的臉部特寫,如何產生宗教式的意念?從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 1926-1962)變成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 1929-1993),《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也變換了風格!大銀幕造就的女神,如何與現實搏鬥或相輔相成?而那些位於核心地位的明星,有可能成為電影的作者嗎?

被譽為美國電影之父的葛里菲斯(D.W. Griffith),不僅開創了豐富的電影語言,也塑造出不少為人所知的明星。其中,莉莉安吉許(Lillian Gish , 1893-1993)堪稱「小家碧玉」的典範。尤其她在《殘花淚》(Broken Blossoms, 1919)我見猶憐的經典微笑,被視為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大路》(La strada, 1954)的先驅,彷彿是純真面對殘酷世界的哀憐回應;而在飽受暴力威脅的驚駭神情,啟發了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鳥》(The Birds, 1963)。即使脫離玉女年紀,依然可在《獵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 195)見她荷槍實彈保護孤兒稚子對抗銀幕最具魅力惡棍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絲毫不受嬌小身軀所限。而她在九十四歲高齡與另一位傳奇影后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 1908-1989)主演的《八月之鯨》(The Whales of August, 1987)不僅獲得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也被日本大師黑澤明選為此生最愛電影之一。

葛洛莉亞史璜生是冶豔帶刺的玫瑰

不同於莉莉安吉許宛如空谷幽蘭,葛洛莉亞史璜生(Gloria Swanson, 1899-1983)是冶豔且帶刺的玫瑰。她和導演席西狄米爾(Cecil B. DeMille)合作的《男人女人》(Male and Female, 1919)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摘下坎城金棕櫚的《瘋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 2022)早了一世紀藉荒島求生翻轉階級鬥爭,除了貴妃出浴戲造成轟動,她和獅子同框演出更顯大膽作風。轉到有聲片的《莫負青春》(Tonight or Never, 1931)除了有香奈兒設計戲服增豔,其性愛理念更在保守派的威爾海斯(Will H. Hays)掌管製片發行公會後斥之敗壞而阻止重映。也難怪當其他大牌女星都避之唯恐不及時,她毫無顧忌接下《日落大道(又名:紅樓金粉)》(Sunset Blvd., 1950)演出活在自己世界裡的過氣明星,以萬夫莫敵的氣場詮釋明星夢的偉大又脆弱。結果反而成為她最著名的銀幕演出,不但恩師狄米爾跨刀現身,和她曾鬧不合的馮史卓漢(Erich von Stroheim)更扮管家伺候她,有場戲是他為女主人放電影,看的竟是兩人當年不歡而散但著實神采飛揚的《凱莉女王》(Queen Kelly, 1932),此情此景直教人起雞皮疙瘩。從導演明星到主僕關係(還有更可怕的要看電影才懂),從創造偶像到自陷牢籠,沒有比這部片更深刻又血淋淋了!

葛麗泰嘉寶的臉可以顛倒眾生

葛洛莉亞史璜生在《日落大道》曾不屑地講:我們那時候的電影不需要「對白」,我們有「臉」。誰的臉可以顛倒眾生,勝過千言萬語?除了史璜生認證,羅蘭巴特也推崇:葛麗泰嘉寶。她在《瑞典女王(又名:克莉絲汀女王)》(Queen Christina, 1933)那張中性、神祕、如同概念與理想的臉孔,把電影明星的意義推到了神祇一般。但如果你以為她只靠張臉,那就大錯特錯了。《茶花女》(Camille, 1936)愛人的父親突然前來勸退的戲,從抗拒、辯護、心碎、接納到反過來讓原本歧視她的人肅然起敬,層次之分明,拿來跟梅莉史翠普比也不遑多讓。而「嘉寶笑了」竟然可以成為吸引觀眾爭相欣賞《俄宮豔使》(Ninotchka, 1939)的宣傳點!放眼影史,幾人有此能耐?而她急流勇退、長達半世紀的深居簡出,只有張愛玲可堪比擬了。

嘉寶的中性美,有股神聖的魅力,近乎宗教。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 1901-1992)的中性美,則帶著魔性,讓你想一親芳澤,甚至不惜粉身碎骨。眾所皆知的《藍天使》(Der blaue Engel, 1930)是銀幕「魔女」必修教材,為人師表的男主角為她身敗名裂,她卻趾高氣昂地從柏林征服好萊塢。但一手捧紅她的馮史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走火入魔地繼續讓她在《摩洛哥》(Morocco, 1930)穿起燕尾服,帥得教女賓臉紅心動,轉身卻又調戲起陽剛猛男賈利古柏(Gary Cooper);《金髮維納斯》(Blonde Venus, 1932)化身猩猩在巫毒歌聲中上演變身秀,那緩緩脫下皮毛露出玉肢花容的驚喜,直把人獸、酷兒曖昧推到極致,一代妖姬也能得道成仙。

奧黛麗赫本是少女漫畫裡才有的人種

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 1915-1982)是繼葛麗泰嘉寶後,在好萊塢發展最成功的北歐(瑞典)女星,形象卻截然不同。這樣講也許很古怪,但《北非諜影》(Casablanca, 1943)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在於證明女人可以愛上兩個男人還理直氣壯;而《美人計》(Notorious, 1946)卻變成兩個男人都迷戀上她,該如何是好?褒曼不僅可以左右逢源,還伸縮自如。比方在近期成為專有名詞引發熱議的《煤氣燈下》(Gaslight, 1944)她是被擺布者,在《意亂情迷》(Spellbound, 1945)高頭大馬的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卻成了她的小白兔。而她在銀幕下拋夫棄子投向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大師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行徑,看似自毀星路,被好萊塢放逐了快十年,但一部《真假公主》(Anastasia, 1956)又讓她再添一頂奧斯卡桂冠。美麗不意味言聽計從,追愛哪來真假,她是破解自身形象又再重構的奇葩。

被羅蘭巴特拿來和葛麗泰嘉寶對比的是奧黛麗赫本。赫本的臉是實質、是事件;但那張精緻的五官配上纖瘦的體型,不覺得她就是日本少女漫畫裡才有的人種嗎?她優美的程度,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讓我們相信這是《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 1953)的公主。她也擅長醜小鴨變天鵝的魔術,結果是再心如止水的男人,也都會情不自禁喜歡上她。《龍鳳配》(Sabrina, 1954)的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甜姐兒》(Funny Face, 1957)的佛雷亞斯坦(Fred Astaire)、《謎中謎》(Charade, 1963)的卡萊葛倫(Cary Grant)、《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的雷克斯哈里遜(Rex Harrison),都是長她二、三十歲的成熟紳士。既非源氏計畫,也不是乾柴烈火,而是她絕無僅有,讓臨老入花也變得超凡絕俗。即使《第凡內早餐》扮演的是交際花,因為赫本,這個角色的天真、優雅、好品味,都變得再合情合理不過。誰說明星不能扭轉原著,成為意義本身呢?

影壇巨星中有兩位赫本小姐。雖然對某些影迷而言,奧黛麗赫本的知名度更高;但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 1907-2003)不僅出道更早,她在好萊塢的評價、地位,從高踞美國電影協會女明星之首,以及四座奧斯卡影后紀錄,可見一斑。凱薩琳赫本的戲路非常寬廣,但早期憑著流利的口條和突出的個性,在唇槍舌劍、男女鬥愛的瘋狂喜劇(screwball comedy)尤為突出,無論是和卡萊葛倫合作的《育嬰奇譚》(Bringing Up Baby, 1938)或者加上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的《費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 1940)都膾炙人口。然而她和史賓塞屈賽(Spencer Tracy)的搭檔,無論銀幕上下,皆無人能夠取代。他們從《小姑獨處》(Woman of the Year, 1942)、《金屋藏嬌》(Adam's Rib, 1949)到《誰來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1967),二十五年合作了九部電影,也是赫本事業的黃金時期。(上)

莉莉安吉許堪稱「小家碧玉」的典範。(圖片提供∕金馬執委會)
莉莉安吉許堪稱「小家碧玉」的典範。(圖片提供∕金馬執委會)
葛洛莉亞史璜生(右)是冶豔且帶刺的玫瑰。(圖片提供∕金馬執委會)
葛洛莉亞史璜生(右)是冶豔且帶刺的玫瑰。(圖片提供∕金馬執委會)

好萊塢 瑞典 奧斯卡

上一則

招潮蟹喜歡說

下一則

手機在課堂中的影響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