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丈夫過世前2周 賓州婦人刮中100萬獎金 衣食無憂

歐盟原則同意 6月25日啟動烏克蘭、摩爾多瓦入盟談判

遺世孤島的殷鑑——復活節島遊記(上)

採石場山坡上散布著許多半成品、完成品、或毀壞品的摩艾石像。(圖∕萍萍)
採石場山坡上散布著許多半成品、完成品、或毀壞品的摩艾石像。(圖∕萍萍)

17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艘探險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恰好在復活節這一天停靠在南太平洋中的一座小島。島嶼居民和善好奇,島上土壤肥沃,全島人都勤於農耕種植,猶如世外桃源。但奇怪的是,島上矗立了許多巨大的半身石頭人雕像,不知作何用途,獨特神祕。後來,兩方雖發生了一點小誤會,死傷了一些島民,但歐洲船最終和平地離開了該島。探險隊長事後在航海圖上用筆標示了這座島的位置,並在旁邊寫下「復活節」。從此,人們稱此島為「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這座神祕小島,今日又稱拉帕努伊(Rapa Nui)島,在歐洲一時聲名大噪,吸引不少歐洲探險艦隊紛紛來訪。直至今日,全世界仍有無數考古學家著迷於研究這座神祕小島的許多未解之謎。

十年前,我參觀倫敦大英博物館,看到一尊復活節島的石頭人雕像,驚訝其尺寸的巨大,特別近身仔細瞧看。當時只直覺地認為該人像雕刻得粗獷拙樸,別有風味,尤其臉部表情彷彿卡通漫畫人物,十分可愛,但不知其中具有極為曲折離奇的故事。後來,斷斷續續觀看許多關於復活節島石頭人雕像的報導和解謎假說,更加誘惑我。今年初,終於一了心願,千里迢迢飛到小島拜訪。

復活節島與世隔絕,連最鄰近的人居小島也在二千多公里之外。我們從南美智利首都聖地牙哥搭乘飛機,飛了五個多小時才到達該島。小島雖屬智利領土,但整個島都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下,因此到達該島後,還得安檢一次。我前面一位小哥提著一大箱保溫盒通過X光機,我好奇問他盒內裝啥東西。他回說是肉,因為該島物資缺乏,肉類昂貴,他們特地從南美內陸帶肉進來。三百年前,荷蘭探險隊紀錄這個小島土地肥沃,全島人勤於農耕種植,今日卻是貧瘠匱乏,樣樣東西得靠進口,小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復活節島狀如三角形,是百萬年前南太平洋三座火山先後爆發,溢出岩漿冷卻後連成一體的一座火山石島。我們爬到其中一座火山口Rano Kau觀看,一邊是緊臨太平洋的陡直峭壁,另一邊則是緩緩斜坡的山谷,布滿密密麻麻的民居。巨大火山口直徑約有1.6公里,積滿了從天而降的雨水,形成一潭大瀉湖,雨水滲透千萬細孔的火山石後,成為島上居民的淡水源頭。不過,當地飲水含淡淡鹹味,不太可口,我得泡茶葉去除鹹味。

導遊說,大約西元800年左右,南島語族的玻里尼西亞人(Polynesians)划著獨木舟來到此島定居。雖有學者質疑早年的玻里尼西亞人怎麼可能有如此先進的航海技術,認為島民可能與鄰近具高度文明的印加人較有關聯。然而,歷史證明,1774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James Cook)來到此島時,一名來自大溪地有著玻里尼西亞人血統的隨行人員,竟可以和當地島民交談。因此,許多語言學家和考古學家都同意島民其實是玻里尼西亞人的後裔,加上今日DNA基因技術的佐證,復活節島上的原住民確實是屬於玻里尼西亞人,與南美的印加人完全無關。

我仔細查玻里尼西亞人的源頭,竟然是來自台灣原住民的阿美族。數千年前,某些阿美族人划著獨木舟來到紐西蘭,與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有著基因關係,然後又有支流延伸到復活節島。我們到紐西蘭旅遊時,當地原住民聽說我們來自台灣,對我們格外親切熱情,擁抱碰鼻,殊不知我們乃漢人並非原住民。來到復活節島,並沒有遇到原住民,因為現今島上的原住民極為稀少,復活節島曾歷經西方國家販賣奴隸的悲慘歷史,原住民幾乎凋零殆盡。

島上最吸引人的,自然是那些巨大的半身人頭雕像,稱為摩艾(Moai)。雕像有著長長的國字臉,短額下深邃的眼窩,挺直上翹的鼻尖,貼面長長的耳朵,緊閉翹起的薄薄唇片,微微翹起的長下巴,寬闊肩膀有著微突的圓腹,猶如昂首望向天際的憂鬱男。當年設計雕琢這石像的藝術家,不知以何人為模特兒,在我眼中,摩艾是個英俊、幽默、個性堅定、有智慧、微具憂鬱的美男子。據說,摩艾代表的是島民祖先,但臉部輪廓怎麼看都不似一般的玻里尼西亞人,該藝術家憑空想像出的藝術眼光,讓人拍案叫絕。

摩艾石像都是矗立在島上的沿海岸邊,我未拜訪復活節島前,瞧著摩艾石像昂首望向天際的憂鬱模樣,以為他們是眺望遠洋隔岸的思鄉遊子。來到復活節島後,聽導遊解釋,才知大錯特錯。全島除了考古遺址 Akivi的七尊石像是面向海洋外,其他所有摩艾石像都背對海洋面向內陸,因為他們是島民的祖先,石像眼睛盯著村落,保佑著村民。然而,所有石像都沒有眼睛,原來島民在祭祀典禮完畢後,將已攝入村落人民靈魂的眼睛取下,另外埋葬保存,以防靈魂受害。全島唯獨在Tahai古遺址,有一尊戴著帽子睜大雙眼的完整摩艾石像,其實是展示之用。

與北美印地安人類似,復活節島的原住民只有口述歷史。根據原住民轉述,玻里尼西亞一位酋長名為Hotu Matu'a,不堪戰亂困擾,希望另闢疆土。他的巫師在夢中飛越海洋,看到鬱鬱蔥蔥的拉帕努伊島,回去報告酋長該島的位置。於是酋長攜帶妻子和全家乘坐獨木舟來到該島。酋長當時還帶來了七個不同的種族,這就是七尊摩艾石像的由來,他們代表著拉帕努伊島上的七個部落,而這七尊摩艾石像因此例外地面向海洋,遙遙望著西邊海洋外的故鄉,他們要永遠記住自己所來之處。

學者把復活節島上的歷史分成三個階段:一、 初期(西元800-1200):玻里尼西亞人遷徙到拉帕努伊島,胼手胝足開疆拓土;二、中期(西元1200-1700):拉帕努伊島的蓬勃發展期,人口、藝術和文化都達顛峰,島民大規模地雕刻摩艾巨石像;三、晚期(西元1700-1864):各部落互相格鬥爭搶資源,摩艾石像被推倒摧毀,鳥人(Tangata Manu)崇拜儀式開始興起。

我們到復活節島東南海岸的Rano Raraku 火山口,觀看玻里尼西亞人在中期大規模開採巨石的採石場。當年,無數島民在火山石上,先直接雕刻出各種尺寸和不同風格的人面像,再從背面慢慢鑿開分離成半身石像,然後運送石像到海邊豎立起來。不可思議的是,島民沒有起重機,也沒有車輪發明的痕跡,他們究竟如何運輸這些數十噸重的大石像到遠遠的海邊?這一直是所有學者們欲解的謎,至今還只有各種理論假說。

Rano Raraku的山上,有些石像尚未與火山石分離,靜靜地躺在山石上;有些石像已「走」在往海邊的路上;有的則不幸中途跌倒,俯面吻著地面。風格不同、尺寸不一的摩艾石像,包括半成品、完成品、或毀壞品,三三兩兩分散在山坡上,它們像一群沒腳的不倒翁,搖搖擺擺地從這片山坡「走」到海邊,非常壯觀,也頗為有趣。

然而,原本無數工人在這龐大露天雕石工廠,如火如荼地忙著製造和搬運石像,某一天,突然風雲變色,全體工人們丟下工具,停止工作,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片山坡地,留下了各個不同生產時段的三百九十六尊石像於現場。石像們如被時空凍結住般僵在原地,或躺、或倒、或立地靜靜等待,過了三百年都未曾再邁開過一步。島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1722年,荷蘭探險船看到拉帕努伊島的畫面是:島民和善、土壤肥沃、摩艾石像矗立;五十二年後(1774),英國探險船來到此島,他們看到的畫面是:島民手持長矛武器,對訪客嚴陣以待;摩艾石像被冷漠伺候,一反往昔的膜拜尊重;島上土地貧瘠、農田廢棄、沒有超過十英尺高的樹木;世外桃源竟變成了面目猙獰的荒島。

拉帕努伊島與世隔絕,沒有外敵來侵,所有變化應該都源自於自身的作為。學者解釋,玻里尼西亞人文化發展到極致時,全島人幾乎都投入摩艾石像的雕刻競賽,石像越造越大,樹木被砍盡用來運送石像,自然環境嚴重破壞,鳥類愈來愈少,導致農田廢棄,糧食跟著不足,資源越來越少,於是部落間的衝突隨之升高,最後引發戰爭。各部落忿恨地將對手的摩艾石像推倒,砍斷石像的頭,以示報復。如此你來我往,結果全部摩艾石像都被推倒,因為島民突然覺悟,摩艾石像並沒有保佑他們,崇拜祭祀有何用?十八世紀,歐洲人入侵復活節島時,島上的摩艾石像已全部被推倒毀損。

(上)(寄自加州)

全島唯一有眼睛的摩艾石像。(圖∕萍萍)
全島唯一有眼睛的摩艾石像。(圖∕萍萍)
舉行鳥人競賽儀式的外海Motu Nui小島。(圖∕萍萍)
舉行鳥人競賽儀式的外海Motu Nui小島。(圖∕萍萍)

復活節 原住民 博物館

上一則

貓科植物

下一則

融合草間彌生2大生命密碼 「無限」台北展出 估價逾500萬美元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