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紐約2校被捕示威者 亞當斯:近半非本校生

曼哈頓堵車費徵收在即 華埠餐館嘆影響嚴重

男人的煩惱絲

參孫與達利拉。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畫作。(薛維.圖片提供)
參孫與達利拉。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畫作。(薛維.圖片提供)

頭髮俗稱為「三千煩惱絲」,對女士而言,頭髮的確是煩惱之源,年輕時為髮式苦惱,老了又為白髮落髮發愁。其實重視頭髮並非女人專利,中國古代也很注重男人的頭髮。《宋書.前廢帝紀》記載,南北朝時山陰公主向皇帝弟弟劉子業(前廢帝)抱怨:「陛下六宮萬數,而妾唯駙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結果皇帝給她找了三十個「面首」。面,指貌美;首,指髮美。

從秦俑的髮型可以看出古代男士對髮式的重視和考究,每個士兵的頭髮都梳理得整整齊齊,不但髮髻有圓髻、扁髻、偏髻,髮辮的盤結方法也是五花八門。古希臘羅馬的男子雕像都有滿頭整齊捲曲的頭髮,猜想有不少天生直髮的人得承受火鉗燙髮之苦。但長髮美男不免有點娘娘腔,也許為了顯出男子氣概和慓悍之風,北方胡族流行局部剃髮。滿人剃去前端頭髮,鮮卑的遼族和蒙古男人則剃去頂髮。十一世紀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出征英格蘭(1066),當時的武士也把後腦勺底部頭髮剃去,這個風俗在法王亨利五世的畫像中依然可見。可是仍有愛美的男士捨不得剪去青絲。據說成吉思汗的征金元帥木華黎之子就模仿漢人留了滿頭的美髮。

美髮的剋星是禿。英雄如凱撒大帝也怕禿,經常戴著桂葉冠掩遮他的濯濯牛山。五千年前的華夏男人就會戴假髮。《莊子.天地》不就說:「有虞氏之藥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連遠古的聖賢大舜都用假髮遮蓋禿頭哩!《晉書》裡記載愛美的男士會借別人的髮髻佩戴,稱為「借頭」。雖然現在醫學給了堂皇的理由,說禿頭是因為雄激素分泌旺盛的表現,但說服的效果不彰。

男人的頭髮除了美觀之外,還有其他意義。中國古代有「髡刑」,即是剃髮。古希臘只有奴隸才剃髮。歐洲古代死刑犯在行刑前亦須剃髮,可見髮在中西方都是榮譽的象徵。羅馬時代的「野蠻人」以長髮表示英武,高盧人就尚長髮。中古的法蘭克王族尤其注重長髮。Merovingian朝代(五世紀中葉到八世紀中葉)尤為最,史稱「長髮王」(hairy kings),甚至克德力克一世(Childeric I, 437-81)的王子戰死後是因其屍首的長髮而被指認出來。其末代王克德力克三世被廢時第一件事就是剃去長髮,趕去修道院。在西方,頭髮亦被視為力量的象徵,聖經舊約中的參孫其神力的來源是他的頭髮。

頭髮產生力量?這在生理學上說不通,可是參孫應該實有其人。他是猶太民族有國王之前的最後一位士師,統治時期約二十年。他的母親原本多年不育,一日有位天使出現告知她將獲麟兒,不過此兒必須自幼即當作拿細耳人(Nazirite)撫養,戒律包括不得剃髮、不碰酒和不潔淨的食物、不接觸屍體等。參孫長大後成為士師,因其神力而能保衛猶太人民抵禦外侮非利士人(Philistine)。

然而,參孫喜歡上了非利士女子。他在去非利士籍未婚妻家的路上遇到一頭獅子,被他徒手撕裂。在婚宴上他和三十個非利士伴郎打賭,讓他們猜謎(謎底和他殺死的獅子有關)。他的新婚妻卻子把謎底告訴了這些伴郎。他為此事,一氣之下返回家裡。老丈人以為他一去不回,便把他的妻子再嫁他人。參孫氣消後回到妻子家時,老丈人不許他們相見,卻提議把妻子的妹妹嫁給他。

參孫盛怒之下,捉了三十隻狐狸,把牠們的尾巴兩兩繫在一起點燃。狐狸到處奔跑,燒毀了非利士人的農作物。非利士人為了報復,放火燒死了參孫妻子和丈人。參孫因此又殺死了許多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派出三千士兵要求交出參孫。猶太人就把參孫五花大綁送到敵營。不料參孫卻當場輕鬆掙斷粗繩,再拿起驢腮骨擊殺一千名非利士人。

參孫第一次婚姻的慘痛經驗並沒有給他教訓,他後來又愛上了非利士女子達利拉。非利士人付給達利拉一千一百銀幣交換參孫神力的祕密。達利拉嘗試了三次都被參孫的謊言騙過,但是參孫頭髮雖長,腦筋卻不甚發達,終於把頭髮的祕密告訴了她。達利拉等他入睡後立刻找人剪去參孫的頭髮,參孫因此而束手就擒。他被挖去雙眼,扔到黑牢裡推磨。

某日,非利士人要向神獻祭,就把參孫帶來展示戲弄,神殿擠滿了三千多位民眾。此時參孫的頭髮已經長長了(奇怪為何非利士人沒有派人定期為參孫理髮?)。參孫向上帝禱告後就把神殿的主柱推斷,神殿倒塌,他便與所有的非利士人同歸於盡。

聖經故事很少改編為歌劇,大部分是嚴肅的清唱劇。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法國鋼琴,風琴演奏家,樂評家,作曲家)對參孫的故事發生興趣,原意也是想寫部清唱劇,他的詩人朋友卻說:「為何不寫成歌劇?」這話打動了他,兩人在1867年開始合作歌劇《參孫和達利拉》。兩年後聖桑發現,法國禁止將聖經故事搬上舞台,便打算半途而廢。但是1872年他到威瑪會見李斯特時,李斯特在鋼琴上彈了第二幕曲譜後,極力鼓勵聖桑把歌劇寫完,並拍胸脯保證能在威瑪演出。歌劇的德文版果然於1877年和威瑪的觀眾見面,從而享譽國際。十五年後,終於以法文版的本來面目在巴黎上演。

也許因為十九世紀的人覺得拿驢腮骨殺死一千人的事蹟欠缺說服力,所以歌劇中並沒有強調參孫力拔山兮的豐功偉業,只描寫他是領導猶太人反抗非利士人壓迫的英雄。第一幕,參孫起義成功後,達利拉帶領一群美女載歌載舞出現,恭維並勾引參孫,邀請他到她的居所,參孫頗為心動。

第二幕中的達利拉並非如聖經故事中為金錢出賣情人。當大祭司帶著士兵造訪她,願出高價買參孫神力的祕密,達利拉義正辭嚴地拒絕報酬,並且表示她恨參孫,願意盡己之力套出他的祕密。參孫果然來訪,但仍然天人交戰,遲疑不決。達利拉此時唱出全劇最有名的女中音詠嘆調〈你的聲音敲開我的心扉〉(Moncoeur s'ouvre à ta voix),此歌溫柔嫵媚充滿愛意,是筆者聽過所有歌劇中最具誘惑力的歌。達利拉隨即詢問參孫神力的祕密。突然雷電交加,上帝在警告參孫懸崖勒馬,參孫卻抵擋不住美人的懇求和自己排山倒海的愛欲,洩露了祕密。他尾隨愛人進人內室,片刻後他衝出來,長髮已經被剪,只得束手就擒。

第三幕第一景是瞎眼的參孫在黑牢中推磨,悔恨自己的錯誤,並禱告上帝憐憫他的子民。第二景換到富麗堂皇的非利士人的神殿,人潮洶湧。祭奠儀式由一極富有東方風味的舞蹈開始,樂曲始以雙簧管模仿阿拉伯曲調,終結於激烈快速的鼓聲和狂野的舞蹈,這首就赫赫有名的舞曲〈Bacchanal〉,是音樂會中常見的曲目。

參孫由一名男童領入神殿,大祭司嘲弄他,下令把他牽到祭台前拜祭。參孫向上帝禱告恢復他的神力,接著走到兩根主柱之間,奮力推倒了柱子,整個神殿隨之倒塌。

讀者也許有疑問非利士國是否真實存在,為何只有聖經提到非利士。這些疑問直到近年來考古學家的挖掘和DNA檢測,答案才漸漸露出一些端倪。非利士人是航海民族,來源可能是希臘的克里特島。他們到處搶劫、侵略,然後定居,和當地人融合。埃及的象形文曾提到這群「航海人」。他們在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發展了相當程度的文化和藝術。筆者猜想參孫偏愛非利士女子可能因為她們(希臘人)比猶太人(閃族)女子白皙吧。

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約484-425 B.C.)稱今以色列地區為「非利斯提亞」即非利士,後來的羅馬人劃為巴勒斯坦。但是今天的巴勒斯坦人並不是非利士人的後裔。非利士國最後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約634-562 B.C.)所滅,非利士人也被各族同化,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寄自伊利諾州)

參孫與達利拉。Jose Echenagusia Errazquin (1844-...
參孫與達利拉。Jose Echenagusia Errazquin (1844-1912) 畫作。(薛維.圖片提供)
參孫與非利士人。Carl Bloch (1834-90)畫作。(薛維.圖片提供)
參孫與非利士人。Carl Bloch (1834-90)畫作。(薛維.圖片提供)

歌劇 猶太 巴勒斯坦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最喜歡的一道菜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