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川普媒體集團會計公司遭證管會指控大規模詐騙

過敏真要命 對抗花粉做好預防措施

江山美人

艾塞克斯伯爵。William Sager(1554-1633)畫作。 (薛維.圖片提供)
艾塞克斯伯爵。William Sager(1554-1633)畫作。 (薛維.圖片提供)

英國史上的君王,上電影電視最多的大概是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許多大明星都演飾過她,從少年時期的《深宮怨》(Yong Bess, 1953)到老年的《江山美人》(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 1939),少說也有十來部。原因不止在於她有重要歷史地位——她二十五歲即位時英國還是歐洲一個不大重要的國家,她去世時英國卻已經成為海上的霸權王國——也因為她終身未婚,有過幾次據稱是柏拉圖式的戀愛,是戲劇的好材料。

伊麗莎白的父親,亨利八世,是英國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結婚六次,廢了原配西班牙公主,離異了第四任王后,砍掉了第二任和第五任王后的頭,第六任也差點送命,不過在逮捕令到達時,亨利八世及時收回成命。第三任王后為他生下唯一的兒子後不久即逝世。王子愛德華繼承了王位,未及成年即因病而亡,繼任的瑪麗女王(原配之女)也只在王位上坐了五年,最後王冠傳到了第二任王后安波林的女兒伊麗莎白頭上(1558)。

王位若沒有繼承人,乃是動搖國本的大事,所以伊麗莎白女王一登基就有各方的壓力催促她的婚事。可是女王對各國來求婚的王子都興趣缺缺,卻對萊斯特伯爵達德利(Robert Dudley, 1532-88)情有獨鍾,但伯爵已婚。後來伯爵因妻子神祕死亡(據稱是從樓梯上跌落),疑雲重重,失去「王夫」資格。這段史跡曾被史考特(Walter Scott)寫入小說《Kenilworth》。失望的伊麗莎白宣布她的配偶是英國,不再談婚嫁,因而後來被稱為處女女王(Virgin Queen)。

但是不婚並不妨礙談戀愛。伊麗莎白相當專情,雖然沒有和萊斯特結為連理,也常會和喜歡的男子調情,卻對萊斯特一直寵愛不衰。萊斯特死後,伊麗莎白在遲暮之年又再寵愛萊斯特的繼子,小她三十多歲的艾塞克斯伯爵羅伯.德渥若(Earl of Essex, Robert Devereux, 1576-1601),是萊斯特第二任妻子艾塞克斯伯爵夫人與前夫之子。

艾塞克斯能獲女王専寵,自有其迷人之處。他一表人才,舉止高雅,言語機智,有文采,能寫詩,尤能討女士歡心,而且允文允武,曾帶兵作戰。可惜他心高氣傲,恃寵而驕,得罪了不少人,包括首輔西叟(Robert Cecil)。最嚴重的一次放肆是因無禮被女王當眾打了一記耳光,他竟然試圖拔劍,劍出鞘一半時他自知犯上而縮手,女王也原諒了他。

艾塞克斯事業如日中天時遇到了滑鐵盧,即愛爾蘭之役。他沒有從挨耳光學到要謙恭的教訓,反而更獨斷獨行。他率大軍到愛爾蘭平亂(1599),卻因戰事不利私下和叛軍領袖談和。更糟的是,他違反女王命令自行返國,並在清晨硬闖女王臥室,見到尚未戴假髮、未化濃妝的女王的衰老真面目。這雖然叫伊麗莎白生氣,卻沒有嚴懲他,只予以軟禁。法庭的判決只剝奪了他所有公職,女王繼而斷了他的財政來源。

艾塞克斯一則因被貶而盛怒,二來野心勃勃,打算孤注一擲,便召集了自己部下,加上一些貴族朋友,向倫敦進軍,大概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清君側」。部下雖然只有兩三百人,他卻以為自己民望很高,必能一呼百諾,但他低估了民眾對女王的擁戴,何況叛變是殺頭的罪,結果竟無人跟從。叛亂很快被撲滅,他被捕審判,於1601年被砍了腦袋。

伊麗莎白為保住自己的江山犧牲了所愛之人,這個題材自然不會被作家放過。有兩部文學作品曾被改編成歌劇。一部是名作家利頓.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 1880-1932)的《伊麗莎白和艾塞克斯,一個悲劇歷史》(Elizabeth and Essex:A Tragic History)被英國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76)編為歌劇《Gloriana》(英人對伊麗莎白的尊稱)。此歌劇筆者只在電視上看過片段。另一部是法國作家昂斯洛(Jacques-Francois Ancelot, 1794-1854)1829年的戲劇《英國的伊麗莎白》(Elizabeth d’Angleterre),則被大師董尼采蒂改為歌劇《羅伯.德沃若》(Robert Devereux)。

董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似乎對英國的都鐸王朝情有獨鍾,曾寫過四部相關的歌劇,其中除了根據史考特小說 《Kenilworth》編寫的歌劇之外,其他三部都頗有名氣,包括筆者之前曾討論過的《安波林》和《瑪麗.斯圖亞特》和本文介紹的《羅伯.德沃若》。《羅》劇於1837年在拿坡里首演,獲得相當的成功。

董尼采蒂是義大利人,天主教徒,對新教徒的伊麗莎白沒有像英國人那麼推崇敬仰,所以全劇偏重老年的伊麗莎白的情感世界。劇中的伊麗莎白有歌劇中相當少見的複雜個性。她對外強勢,精明強幹,發號施令,決定國家命運,但內心柔弱,對處理所愛的人猶疑不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最終禁不住內心的失落和痛心,在愛、恨、嫉妒、絕望交織之下,終於萬念俱灰地宣布退位。歌劇故事大意如下:

羅伯.德沃若,艾塞克斯伯爵(以下簡稱羅伯)和女王的好友薩拉相愛。羅伯率軍到愛爾蘭平亂時,薩拉遵王命嫁給了羅伯的至交諾丁罕伯爵。羅伯回英後被捕,等待樞密院決定他的命運。薩拉一方面擔心羅伯的生死,一方面對鍾愛她的丈夫愧疚,整日以淚洗面。女王懷疑羅伯另有意中人,羅伯堅不承認。諾丁罕告訴羅伯,他會在樞密院盡量為他解脫罪名。

羅伯私訪薩拉表達思念之意,薩拉指出羅伯手上仍戴著女王的戒指。女王曾把戒指賜給羅伯,如他呈上戒指,即可免罪。但羅伯為了表示對薩拉的愛,脫下戒指交給她。同時薩拉也把自己刺繡的藍圍巾送給羅伯。

首輔西叟晉見稟報,樞密院不顧諾丁罕反對,判了羅伯死刑。接著拉雷(Walter Raleigh)呈上在羅伯衣服裡搜出的藍圍巾,女王一見大怒,知道羅伯背叛她,不但不專情而且跟她扯謊。此時諾丁罕進入為羅伯求情。女王命人帶上羅伯,並出示藍圍巾,怒氣沖沖地問他愛人是誰。諾丁罕見到妻子的藍圍巾臉色大變,羅伯拒絕透露愛人的名字,女王盛怒之下簽了死刑令。

薩拉接到羅伯的信,要求她把戒指呈上女王。此時諾丁罕進入見到信,立刻把薩拉鎖在屋內。女王焦急等待羅伯送來戒指,卻毫無消息,最後薩拉衝進來承認自己是羅伯的愛人,並呈上戒指,但此時炮聲已響,宣告行刑完畢。女王斥退眾人,想到愛人和好友的背叛,加上在孤獨寂寞的暮年失去唯一心愛的人,她在雙重打擊下傷心欲絕,變得神志不清,似乎見到被殺的羅伯,意志頓時冰消瓦解而宣布退位。不過現代的演出都刪去荒謬的鬼魂現影和神志昏亂一景,而代以心碎倒地為結尾。

歌劇不合史實之處甚多。拉雷為了爭寵的確與艾塞克斯不合,但並沒有呈上藍圍巾證明艾塞克斯另有所愛,其實這條藍圍巾並不存在。艾塞克斯也沒有和諾丁罕夫人談戀愛。歷史上的諾丁罕夫人年齡比艾塞克斯老一大截,是伊麗莎白的密友。諾丁罕也並非艾塞克斯的好友,他倒是領軍平了艾塞克斯之亂。至於歌劇結尾就更離譜了。伊麗莎白在艾塞克斯死後還在王位上坐了兩年,而且一直拒絕指定繼承人,直到臨終才宣布讓蘇格蘭瑪麗女王之子詹姆斯繼承英國王位。

唯一真實的是,女王對艾塞克斯的確有情,對他的背叛傷心失望。她雖然貴為君王,但是身為女子,自知年老色衰,而且曾出過天花,加上落髮,全靠假髮和厚厚的鉛粉遮蓋,自然沒法和年輕貌美的女人競爭,所以當她一旦獲知艾塞克斯結婚時,並沒有像當年知曉萊斯特祕密結婚時一樣震怒。她對他並不奢求,只要求一顆真摯的心。所以可想而知,她對他的背叛必然痛入心脾。

最後要談的是傳說中的「艾塞克斯的戒指」。據說女王曾給過艾塞克斯一個戒指,如果他把戒指上呈女王則可免罪。《紐約時報》1927年7月報導此戒指在Christie拍賣中被買去,買主獲當局許可把存放戒指的小盒放置在西敏寺伊麗莎白女王墓上,物歸原主。報紙言之鑿鑿,好像真有此事,但大部分的史家認為戒指之事是子虛烏有。因為首次提到艾塞克斯的戒指是1695年一本無名氏寫的小說《最享譽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與艾塞克斯伯爵的祕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st renowned Queen Elizabeth I and the Earl of Essex),離兩位主角死期已經晚了近一世紀。如果真有此戒指,艾塞克斯為何沒有託人把它呈給女王?難道他太自傲,寧死也不肯求情?不過歌劇迷們卻寧可信其有,如此董尼采蒂的傑作才會更浪漫曲折,高潮迭起。(寄自伊利諾州)

伊莉莎白晚年畫像。Marcus Gheeraerts the Younger(1...
伊莉莎白晚年畫像。Marcus Gheeraerts the Younger(1561-1636)畫作。 (薛維.圖片提供)
1835年的董尼采蒂,畫家佚名。 (薛維.圖片提供)
1835年的董尼采蒂,畫家佚名。 (薛維.圖片提供)

歌劇 英國 小說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賭徒的人壽保險(三)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