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怎麼辦?掌握3招 遠離腸胃不適

一名20歲大學生飲食不節制,經常與朋友大吃大喝,近日發現吃飯後肚子容易脹氣,尤其在進食油炸類食物後20分鐘後便覺得悶脹,咽中微微刺痛,咽喉搔癢,聲音嘶啞,一直想清喉嚨,容易打嗝,朋友告訴他口中充滿酸味,十分難聞,因而尋求醫師治療。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表示,前述大學生的問題是胃食道逆流,通常在胸骨後側有灼熱感為最主要表現。發病原因是下食道括約肌(LES)過多或暫時性放鬆造成胃酸逆流,造成胃中內容物向上逆流至食道、肺或口咽部而成的症狀,一般與體重過重、進食高油脂食物進食、抽菸較為有關。
賴博政說胃食道逆流有兩大症狀:
1、胸骨後側灼熱感:因為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食道蠕動作用障礙,少部分的食團無法順利吞嚥,也些未被口水中和掉的食糰便會上流至食道及咽喉中,經由刺激後造成胸口後側灼熱感。
2、口中酸水上逆:因為酸水過多,通常在進食完後30至60分鐘後明顯加重,或是飲食完後未好好休息、等待消化,便做些彎腰、平躺等改變姿勢,都會誘發症狀。
此外,還有一些非典型症狀如胸痛、吞嚥吞難、喉炎、肺炎、口水多、打嗝、反覆咳嗽、耳鳴等,都是胃食道逆流可能的症狀,疾病表現複雜多樣,若延宕多時才去就醫院,長時間下來有可能導致癌變。
賴博政表示,中醫古籍常提到「噯氣」或「吐酸」、「吞酸」,都泛指胃食道逆流。「內經」說胃食道逆流是因為脾胃虛弱為本,感受邪氣、飲食過量、情緒起伏造成氣上逆,伴有酸水上擾的現象,一般與脾、胃、肝有關,病情拖得越久,越可能造成寒熱錯雜的現象。
胃食道逆流除了用在醫師指示下用藥物及針灸治療外,平時的習慣養成也很重要,兩者並用才可能達到相輔相成效果,賴博政分享平日就能做到的三招,遠離腸胃不適。
1、良好飲食習慣:三餐以定時定量為原則,少量多餐,細嚼慢嚥,使食物在口中分解較小的食團,減少胃部的負擔。
2、地雷食物不要碰:一般來說高納、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胃部排空,像是 咖啡、濃茶、堅果類、柑橘類、檸檬、鳳梨等食物少碰為妙。
3、控制體重:通常胃食道逆流的患者體重都過重,因為過重造成腹部壓力較大,影響胃部正常消化;如果有抽菸習慣應戒除,並多運動,抒發生活壓力,減少胃食道逆流發生。
(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提供)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