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專家說 這類蔬菜優於任何補品

延宕多時 中共中央決定7月召開三中全會

預防胰臟癌 檢查2大危險因子

研究顯示,家族性胰臟癌病史、帶有胰臟癌的遺傳性基因等,是確定的胰臟癌危險因子;示意圖。(圖/123RF)
研究顯示,家族性胰臟癌病史、帶有胰臟癌的遺傳性基因等,是確定的胰臟癌危險因子;示意圖。(圖/123RF)

胰臟癌因為初期往往無聲無息,有「沉默殺手」之稱,台灣日前有一名員警,本身不菸不酒且有規律運動,卻在確診胰臟癌一個月內病逝。

有家族史的篩檢公式

醫師指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和胰臟癌風險因子的連結尚未確定,但「家族性胰臟癌病史」、「帶有胰臟癌的遺傳性基因」等,則是確定的危險因子,建議如有家族史的民眾,可在家族中首位發病者年齡「減去5至10歲」時先進行篩檢。

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為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症狀包括無力、體重減輕、腹痛、黃疸、背痛等。

症狀要看癌細胞位置 

有些病人會問,「沒有這些症狀,為什麼是胰臟癌?」專長胰臟癌治療的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健暉說,胰臟癌「有沒有症狀」,其實要看癌細胞長在哪個位置,因為胰臟本身是不對稱結構,並有胰頭及胰尾之分,長在胰頭的腫瘤占60%至70%,其餘則在體部和尾部,如位置接近消化道,會導致阻塞、出現消化道相關症狀;接近神經叢會肚子痛;在膽道附近則是以黃疸表現。

吳健暉表示,胰臟癌的病程,在所有癌症中的進展速度快,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約34%、第二期21%、第三期11%,且並非所有腫瘤都可以切除,依照治療方式和解剖構造分成可切除、可切除性未明、局部侵犯嚴重不可切除和轉移等。

有藥醫是指可控制

有些人認為罹患胰臟癌就是「沒藥醫」了,吳健暉說,臨床上的「有藥醫」,指的是疾病可以控制、腫瘤能夠縮小,化學治療就是有效的治療,但控制三個月、半年、一年等,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但只要可以控制,對病人來說就有意義,例如可以好好安排身後事、和家人相處等。

據了解,在分局擔任民防組長的54歲李姓警官,原本身體無異樣,但1月中旬上班時,突然感到身體不明原因疼痛,分局同事見狀請他先休假就醫檢查,1月24日住院後,被診斷胰臟癌末期,由院方安排化療卻仍不敵病魔,從診斷至過世,僅短短不到一個月。

患者未55歲風險最高

吳健暉指出,病人未滿55歲,屬於早發性胰臟癌,目前證實風險倍率增加最高的為「家族性胰臟癌病史」,以及「帶有胰臟癌的遺傳性基因」,如果家族中有一名以上胰臟癌患者,就會請其他家人定期追蹤腫瘤指標、進行核磁共振等早期篩檢。美國相關指引建議,可在家族中首位發病者發病年齡減去5至10歲時進行篩檢。

吳建輝解釋,如家族中首位發病者在60歲時發病,就建議家人在50至55歲時篩檢;實務上,60歲歲發病的病人,小孩大多介於3、40歲,因為碰上親人罹癌,不少人會特別積極進行早期篩檢,有些人則視自身經濟狀況,也許每年、每2至3年,或在結婚、生子等人生重大事件發生時進行。

腫瘤 癌細胞 癌症

上一則

乾眼症與老化有關?停經婦女風險高 合併角膜破皮最慘

下一則

逾4成女性缺少1維生素 孕期可能導致寶寶早產、佝僂症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