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工人罹疝氣...搬重物腹股溝「凸兩肉球」 微創腹腔鏡手術救了他

1名輪胎行50歲工人,近半年一搬重物就下腹痛,且兩側腹股溝像吹氣一樣凸出兩個肉球,尤其接近生殖器的兩側特別痛。每次他都得找個地方小心翼翼把肉球推回去,才得以緩解疼痛,但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醫師診斷說,他罹患的是雙側腹股溝疝氣。經接受微創腹腔鏡手術,一併解決兩側腹股溝內的疝氣,且隔天就出院,平時可從事輕便活動,一個月後即可回去從事輪胎重物的工作。
台灣大里仁愛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巫奕儒說,疝氣俗稱「脫腸」,起因是構成人體腹壁的肌肉及筋膜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而變薄弱或缺損,產生向外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
導致疝氣的原因包括有肥胖、久站、懷孕、突然或長期負重工作、慢性攝護腺肥大、慢性便秘與長期咳嗽或打噴嚏等。站立時,凸出的腫塊會覺得明顯或疼痛,躺下就會消失。
巫奕儒說,疝氣會造成缺血性壞死及併發症,且因周圍肌肉組織絞勒,使移位器官的血液循環被勒壓阻斷,變成「嵌頓式疝氣」,這時就要馬上進行治療或動手術,否則可能會因此致命。
很多病患因害怕手術治療,去購買所謂的「疝氣帶」,或類似的圍堵裝置來限制突出,但其實這種壓迫束緊的設備,可能會影響局部血液的循環,對於突出的腸道、附近的精索及腹壁組織也會造成傷害,醫界普遍不贊成。
巫奕儒說,除了手術之外,疝氣並沒有任何一種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可以治癒。現今醫學科技進步,絕大部的疝氣患者都可以透過微創腹腔鏡手術,以內視鏡方式進行修補手術,加上「快沾式人工網膜」鋪設與可吸收生化固定釘,加強修補腹壁強度,減低疝氣復發的機會。
他說,過去傳統手術治療疝氣,對於兩側腹股溝疝氣的患者傷口加起來有10多公分,且因傷口大、疼痛多,手術將受損組織互相縫補起來,其產生的張力容易造成術後疼痛,有10%至15%的高復發機率,且須3個月後才能搬重物。
微創腹腔鏡手術有傷口小、疼痛少、復原快的特性,雙側疝氣也使用一樣的微小傷口。一般病患可以在1至2天之內出院,第2天即可正常活動,一個月後即可回去搬運重物,或從事劇烈運動。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