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媽祖坐長榮到美國 努力拓展媽祖文化外交與觀光

他靠這個策略 每周有1.1萬元被動收入

寶林米酵菌酸哪來 衛福查玉米澱粉 坦言可能成懸案

寶林茶室食安風暴延燒,圖為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李碧慧日前率隊專案稽查遠百信義A13的大食代廣場。(記者林伯東/攝影)
寶林茶室食安風暴延燒,圖為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李碧慧日前率隊專案稽查遠百信義A13的大食代廣場。(記者林伯東/攝影)

衛福部調查寶林茶室食安事件,鎖定粿條為米酵菌酸可能來源;雖然台灣傳統粿條係純米製作,但這次供應商製作東南亞風味粿條,除純米還添加玉米澱粉、番薯粉,其中玉米澱粉是最易增生的毒素介質。王必勝說,為釐清米酵菌酸來源,已對寶林茶室廚房等處進行環境採樣,進一步確認是否能培養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最快二周有結果。

目前寶林饒河店二例食物中毒個案並未驗出米酵菌酸,衛福部將這二例視為一般食物中毒案,昨晚通報數字從原先31例更新為29例,其中二人死亡。目前仍有五人住加護病房,其中一人狀況好轉,將轉到一般病房,另四人處於昏迷狀態,包括兩人恐需換肝、一人仍以葉克膜維生。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指出,產生米酵菌酸需符合三大要件,首先需有唐菖蒲伯克氏菌,且是中國大陸、東南亞、非洲等曾出現少數案例的特定亞種,這是土壤內的細菌,雖非頑強細菌,但毒素卻強;第二是介質,細菌必須附著在澱粉類、椰子上;第三為適合的溫度環境,22至33度的中性環境,且在食物輕微發酵情況下。滿足三大條件才可能產生米酵菌酸,因此案例稀少。

中研院院士牟中原在臉書也提出類似論點,台灣人吃粿粉、粄條幾百年沒出過問題,原因在於水煮或蒸的相對安全,但馬來西亞炒粿條偏油,炒了後久放就招來酵菌。

另外,牟中原透過臉書表示,19世紀印尼爆發「椰子天貝」中毒事件就是bongkrekic acid(米酵菌酸BA)造成,死了很多人;富含油的玉米餅也曾在中國東北引爆大規模中毒事件,同樣造成許多人死亡。

牟中原指出,米酵菌酸其實是好菌,存於椰子肉,可抵抗真菌感染,避免內部腐爛。真菌為最早演化出來、存有粒線體的生物,此時米酵菌產出大量米酵菌酸攻擊真菌的粒線體,一旦人類吃進腹中,米酵菌酸就更勇了,因為人體每一個細胞都有粒線體。

部分專家推論,米酵菌酸毒素可能來自中國大陸,且已落地生根。衛福部長薛瑞元昨於立院表示,病毒飄洋過海不太可能,除了標準品,通常不會刻意添加在食材中,但也不排除在國際通聯頻繁下「人為帶進來的」。

而針對蘇丹紅辣椒粉、傷腎日本小林製藥紅麴及寶林茶室粿條中毒等重大食安事件連環爆,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昨舉行專案報告,衛福部報告內容簡略,連執政的民進黨立委林淑芬都大罵「書面報告敷衍了事」。

林淑芬批評,衛福部報告內容和三月初針對食安五環執行現況與蘇丹紅檢討報告相似,除了主詞第一句不同,結語都相同;碰到這種「非典型、新型態」的社區型食品中毒案例,直到新聞露出才有大量通報,「難怪大家說藐視國會」。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在通報部分確實應建立補充機制,事件怎麼發生的還不知道,所以哪個環節出現米酵菌酸為調查重點,但也可能查不出來。國民黨立委羅智強則質疑此食安事件恐變成懸案,薛瑞元坦言「有可能」。

台衛福部調查寶林茶室食安事件,鎖定粿條為米酵菌酸可能來源;雖然台灣傳統粿條是純米...
台衛福部調查寶林茶室食安事件,鎖定粿條為米酵菌酸可能來源;雖然台灣傳統粿條是純米製作,但這次供應商製作東南亞風味粿條,除純米還添加玉米澱粉、番薯粉,其中玉米澱粉是最易增生的毒素介質。(本報資料照片)

東南亞 臉書 國民黨

上一則

賴政府首波人事傳清明假後公布 卓榮泰接閣揆呼聲高

下一則

新聞評論/美中共管與馬習二會 賴清德的機會之窗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