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米不搗碎 業界憂流入一般食用市場造成風險
台灣公糧稻穀庫存3年後若未售出,可轉成飼料米標售。過去,農業部農糧署標售轉作飼料的過期庫存米,會要求業者將米搗碎,以避免流入市面,但農糧署今年起在買賣合約中允許廠商購買飼料米時可以「不搗碎」。業界擔心飼料米流入一般食用市場,造成米糧市場風險。
飼料大廠卜蜂今年六月跟農糧署標購一百多噸過期米做飼料,但因卜蜂台中廠地狹路小,一天內卸料不及,因此將公糧米存放廠外暫存,遭農糧署重罰台幣1.09億元,卜蜂提出訴願,外界才知悉原來業者標購過期米轉成飼料米已不強制要求搗碎,引起米糧界譁然。
不具名的米糧業者表示,飼料工廠設有搗碎設備,正常的米廠通常會嚴格分開飼料米與一般米,不會讓飼料米進入廠內;搗碎的飼料米會有專人驗收搗碎程度,不得再以食用米販售,但過去即使規定要搗碎都曾發生遭侵占、轉售等爭議與犯罪行為,若現在可不用搗碎,「灰色地帶就更多了」。
該業者指出,30公斤裝的業務用大包裝米的價格約1200元,大多賣給團膳便當店、小吃餐飲市場,若加入來源較不明的原料,售價可能約1000元,飼料米若不搗碎,恐讓過去長年推動的良質米規範瞬間崩盤,仍是消費者受害。
中華民國稻米協進會理事長黃麗琴說,飼料米不碾碎,對有品牌、珍惜商譽的市售小包裝米威脅不大,較易流入大包裝業務用米。她說,公糧轉成飼料米前已放3年,雖黃化嚴重,但沒搗碎的米跟一般米外觀差不多,吃起來比較硬也沒有香氣和口感,但對不需要用到等級較高的部分團膳、白飯吃到飽的業者而言,仍有市場。
中興大學農藝學系兼任教授陳宗禮說,過去打碎飼料米可以過篩,顆粒大的做米血,也可以加工,或可做調製米,混和不同米去增加口感,一般人根本吃不出來新舊米差別,若完全不搗碎,易被移作他用。
有業者即說,飼料米保存良好,民眾吃到後的食安問題雖較小,但飼料米每公斤標售8到10元,一般白米最糟等級也要20多元,低價飼料米混入一般米,消費者根本不知道來源也不知道品質。
農糧署表示,農業部「辦理稻米撥作飼料作業要點」中雖要求公糧米應以搗碎米型態標售,但因飼料業者多次希望標售整粒米以方便做成適用不同品種的家畜禽所需的不同規格飼料,因此才在買賣合約中加入一至五倍的懲罰性賠償等嚴格條件,放寬讓原料廠購買時不搗碎,並嚴格把關。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