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解封 可能使各國貨幣政策更緊、更久

中國經濟解封,使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走向平添變數,至少短期內可能使央行在考慮停止升息時更為審慎,對全球通膨的長期影響則利弊互見。
許多經濟學者雖不擔憂中國解封會再度推升全球通膨,卻強調初期的諸多不確定性,將增添美國聯準會(Fed)及其他央行的利率決策複雜度。滙豐銀行亞洲經濟研究主任范力民表示,「中國去年讓Fed較為輕鬆,今年則使Fed辛苦得多」。
中國解封後隨著經濟復甦,可能消費更多能源,使油價及其他原料商品看漲,但同時也能進一步紓解全球供應鏈瓶頸,使廠商增加生產,降低一部分通膨壓力。兩項因素可能相互抵銷,但在交會之際卻可能使央行有理由維持高利率更久,密切監視中國情勢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華府中國褐皮書研究公司執行長米勒表示,「中國將成為全球通膨的一項變數,而Fed對此難以著力」。
中國消費者去年累積了超過2.2兆美元的銀行存款,這筆鉅款將點燃消費熱潮。已有初步跡象顯示中國通膨開始上升,旅遊熱點的旅館住宿費率大幅上升,去年12月食品價格也比上年同期上漲4.8%。
國際能源總署(IEA)最近預測,由於中國石油需求增加,今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將創下1.017億桶新高,遠超過疫前水準。法國興業銀行經濟學者預測,如果中國的解封動能不墜,今年國際油價平均將達到每桶100美元,遠高於目前的82美元左右,全球運輸成本也將回升。中國傳統工業與化工廠的天然氣需求也可能激增,推升氣價。
不過,就算油價回升到100美元,也比2022年時的高點130美元低得多。而且一些經濟學者表示,美國經濟成長走下坡,抑制油價的力道將超過中國需求增加的影響。
凱投宏觀首席商品經濟學者貝因表示,「在未來兩個月,由於美國及英國經濟減緩,商品需求面可能令市場失望,而中國需求增加將不足以完彌補過來」。
經濟學者表示,其他商品的需求可能仍將清淡,因為這次中國並未大舉擴張基礎建設支出,房市仍處於大幅下滑階段。
荷蘭央行總裁諾特表示,中國經濟復甦初期將會加重全球通膨壓力,因為中國將與其他國家競購天然氣。但「隨著時間推演,也將使殘留的供給約束消除,因此並不確定是否還會加重通膨」。
法國興業銀行經濟學者目前預期來自中國的通膨外溢影響,將不足以改變Fed與歐洲央行(ECB)的貨幣政策路徑,但不排除中國的能源需求回升,可能「更具有前置性,或比預期更強」,從而使Fed承受更大的升息壓力。
不過匯豐的范力民表示,中國經濟解封,至少可能限制其他地區通膨下降的速度;單單是這項因素,便可能使貨幣政策更緊,時間更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