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亞消費者重回節衣縮食

最新研究顯示,隨通膨擠壓民眾食品和生活用品預算,歐洲、美國和亞洲消費者正恢復1970、80年代的節衣縮食行為,削減相關支出。
倫敦金融時報(FT)引用數據公司IRI資料報導,為節省開支,消費者正恢復自製便當、購買折扣即期產品和多逛幾家超市比價等行為。
這些消費者在購買生活必需品行為上的改變,已侵蝕消費性產品的銷售成長,但提振超市自有品牌產品的銷售。
IRI調查全球14家主要超市的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來民生消費性用品整體銷售僅成長1.5%,是去年同期成長幅度3%的一半;酒精飲料在超市門市的銷售下滑,家庭用品上的支出也減少。
在歐洲地區,疫情期間被知名品牌產品奪走市占率的超市自有品牌產品,市占率正逐漸恢復到疫前水準。如今超市自有品牌產品,在民生消費性用品的市占率為36%,高於5月的34%。
IRI資深副總羅伊表示,自有品牌在某些領域甚至正進一步提高市占率,例如嬰兒食品;過去消費者通常較青睞知名品牌。自有品牌市占率升高的部分原因是折扣超市的崛起,這類超市現在掌控的市場遠大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濟衰退時。
他表示,自有品牌產品崛起,將讓知名品牌產品的中小型製造商面臨挑戰;「我們預期這些廠商明年上半年將發起價格戰,因為他們無法再繼續減產,必定想方設法維持產量。」
羅伊表示,酒精飲料的門市銷售今年迄今已較去年同期下滑6.7%。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