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99年歷史的巨星劇院 重振舊金山華埠社區

WSJ:挺巴學生示威 受左翼團體訓練多月

停車場強制令排擠蓋房 修法聲四起

全美國停車場無處不在,許多停車場面積甚至比主題建築物大。(歐新社資料照片)
全美國停車場無處不在,許多停車場面積甚至比主題建築物大。(歐新社資料照片)

全美國停車場無處不在,購物中心、球場、電影院、公園休閒區等等,往往圍繞難以計數的停車位。

CNN商業頻道報導稱,全美約有20億個停車位,足可覆蓋整個康州,許多停車場面積甚至比主題建築物大。

很少人知道,各都會不約而同蓋停車場是因為美國政府有「最低數量停車位規定」,每個辦公大樓、購物中心、商店、電影院、保齡球館、餐廳及其他建築物都要建停車場,還要遵守停車位數量規定。

停車位數量規定看似小事,卻產生顛覆性影響。

停車位越多表示停車場越多,停車場面積變大,更多建築物不得不與道路和人行道隔開,汪洋般的停車場與主體建築相距遙遠,人們索性放棄步行,開車代步。

停車位要求還衍生其他問題,因此,越來越多城鎮紛紛改變規則,這些改革也獲聯邦政府支持。

市府往往透過「分區規範」(zoning codes)進行改革,規定全新或重畫房地產須根據開發規模或土地使用類型設定最低停車位數量。

加州民主黨眾議員賈西亞(Robert Garcia)最近推動一項降低新可負擔住房、零售、工商建築停車位數量要求的法案,並提案要求立法廢除公共交通據點附近設停車場的要求。

可負擔住房暨環保公交倡議人士稱,停車場最低數量要求擠壓住房供應、進而提高買房成本,建商往往將停車場成本計入房租或房價。

根據工程設計公司WGI,停車場興建單位成本大約是2萬8000美元,停車位難求的紐約市最貴,有些停車場興建成本達3萬6000美元。

蓋停車場成本昂貴,某些開發商和企業望之卻步,而且許多土地拿去興建停車場,擠壓公寓等住房空間;批評者又說,一大堆停車場讓塞車、碳排放問題更嚴重,而且更不適合歩行,即使不開車也要承擔惡果。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城市規畫教授舒普(Donald Shoup)致力反對停車場強制令,他說,強制令拖累經濟,人們無論到哪裡都要負擔停車成本。

美國政府一個世紀前便立下這個帶有專橫意味的最低數量停車位要求。

1920年代,紐約、洛杉磯和其他城市路邊經常擠滿車輛,各都會紛紛在最密集地區設置當時剛發明的停車計時器,一來控制汽車數量、二來賺取收入;此外,也針對新建築制定停車場設置要求。

隨著開車人數增加、高速公路持續興建、市郊化風潮蔓延,戰後設置停車場的要求加速擴及全美。

決策者、規畫者及開發者設計都市和郊區時都設定目標要提供每位居民(無論是否開車)充足的停車空間;舒普認為,規畫者未考慮長遠的負面影響。

為停車問題發聲的非營利組織Parking Reform Network共同創辦人喬登(Tony Jordan)說,這些停車場要求既武斷又令人不解,有若干不合理規定,喬治亞州小地方Woodbury人口僅905人,卻有一大堆停車場法規,包括專為直升機場和直升機停機坪而設的專屬規定。

華盛頓州SeaTac要求辦公室或零售賣場每150平方呎要在蝴蝶飛蛾繁殖設施設一個停車位;德州達拉斯要求污水處理廠每百萬加侖容量設一個停車位,水處理廠本身要兩個停車空間。

舒普在「免費停車的高成本」(The High Cost of Free Parking)一書中建議城市取消街邊停車位(off street parking)設置要求,改而針對路邊停車收費,在每個街區預留一兩個空地以最低價收費,既可緩解停車位短缺,又可將停車費收入用於改善公共服務。這樣的構想得到熱烈回應。

根據Parking Reform Network,11個城市去年停止最低停車位要求,包括肯德基州洛麗(Raleigh)、安克拉治(Anchorage)和萊辛頓(Lexington)。加州更領先通過立法終結緊鄰公共交通據點新設停車位最低數量要求。

吉尼亞州今年有四個城市取消設停車位規定。里奇蒙市規畫局(Richmond's Department of Planning)說,最低停車位規定有諸多負面影響,里奇蒙及其他城市將讓地產所有人自行決定設立多少停車位。

田納西州納許維爾(Nashville)等城市更反其道而行,設定停車位上限。

無黨派可持續發展倡導組織Sightline Institute研究,水牛城、西雅圖2017、2012年終結停車最低數量規定,改革後蓋的新住房中近七成在舊規下不被允許建造。

水牛城建商興建的停車位比過去所要求的少,停車場改為向停車的人收費,而不轉嫁到租金或房價;西雅圖建商興建的停車位比改革前所需停車場減少40%,停車位因而減少1萬8000個。

決策者減少或取消停車位要求確實產生不小影響。

電影院 加州大學 洛杉磯

上一則

美股撐住連三周漲勢 別指望科技大咖財報超標再掀漲勢

下一則

理財Q&A/2025年上網報稅 如何因應?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