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錢買不到快樂 美國人後悔莫及的大額消費有這些

為騙美加華人 台灣高材生淪詐團英文老師教發音

科技裁員潮雷大雨小 沒有那麼嚴重

最近,在動盪的勞動市場中,大規模裁員繼續成為頭條新聞,科技業的工作機會感覺消失得比開水的蒸汽還快。

第一波大規模裁員始於2022年最後幾個月,包括谷歌、Meta和推特在內的科技巨頭裁員數千人,全球性裁員則一直持續到今年;相較於2022年全年裁員數不過16萬人,自2023年1月至今,已有359家科技公司裁員超過10萬人。按這種速度持續下去,全年裁員人數可能會超過90萬人。而且,裁員潮正蔓延到其他產業,包括金融、媒體、汽車、零售等等。

雖然部分科技分析師警告,對矽谷來說,近來的裁員潮,最糟的時刻尚未到來,但職場專家表示,這些擔憂被誇大了。科技業的就業市場的確曾出現不景氣,但當前環境並非如此,因為幾乎每個產業都在大肆徵才,而且優先考量科技專業人士。

疫情之前,科技業職位就一直在增加;隨著對網絡安全、雲端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投資湧入,業者對員工的需求也在增加。根據勞工統計局的數據,疫情前5年,科技業增加了130萬個職位。也許當時招聘不像2021年那麼大張旗鼓,讓社會大眾出現一種錯覺,以為過去兩年的需求比以前多很多;而認為科技業雇用了前所未有勞工的看法,也可能誤導人們相信最近的裁員人數更多。

勞動市場的動態,讓預測美國經濟走向變得更加困難。部分分析師和經濟學家警告,部分行業的疲軟、家庭預算緊張、儲蓄減少和高利率,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其他產業的就業疲軟,尤其是在工資跟不上通膨的情況下。而隨著利率上升和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消費者可能會縮減支出並引發失業,或減少其他熱門產業的徵才需求。

經濟學家解釋,當某人失去工作,他不僅只是失去一份工作,還會產生乘數效應。換言之,也許某些科技公司只是簡單地宣布裁員,就該公司而言,可能只是減少人事成本和商務出差支出;但如果整體科技業群起裁員,導致失業人數大幅增加,可能會促使失業者家庭大幅縮減在服務和其他商品上的支出,間接導致經濟萎縮和衰退。

由於經濟仍然不穩定,裁員幾乎沒有放緩的跡象。據了解,由於財務不確定性和營收下降,許多企業預計將宣布更多裁員;且不少企業也可能會跟進,與競爭對手同步採取行動。

但即使最近出現了大量裁員通告,專家表示,現在仍然是投身科技業的好時機。

2022年裁員比率,與總員工數相較仍相對較小。即使裁員,五家大型科技業現有員工人數還是比疫情前多,而且失去工作的科技員工,在持續緊俏的就業市場中,相對其他產業都能更快找到新工作。

再者,雖然科技業裁員人數在增加,但科技業失業率正在下降。近80%遭資遣的科技員工在重新求職後三個月內,都能找到新工作。專家分析,他們大多進入始終面臨員工短缺的中小型公司,因為它們之前沒有相等的薪資和津貼,能與傳統矽谷大科技公司競爭重點科技人才。

全美各地的中小型科技公司現在都在積極招聘員工,它們在整個疫情期間科技業快速成長同時,並沒有像大型競爭對手那樣過度招聘,因此現今不必凍結招聘或裁員。

雖然過去十年數位化轉型的步伐和普及率一直在穩步上升,但新冠疫情成為傳統組織商業模式加速轉型的觸媒,要跟上整體產業轉型和市場需求,就必須有足夠的科技人才。因此像是教育、醫療保健和政府等非科技業的企業,只得與大型科技公司競爭人才。

在過去12個月裡,企業平均在IT員工上花費1170萬美元,78%的經理人計畫在2023年增加預算和IT招聘人數,以滿足不斷成長的數位化需求。

對於那些尋求更穩定、前景更寬闊的人來說,大科技公司的承諾可能不再值錢。但隨著科技在現今社會中愈來愈根深柢固,這些工作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無論是何種產業或是何種形式。

對於員工而言,人生目標也可能有所轉變。三年前,每個人都想在像谷歌或Uber這樣的大品牌公司工作;如今在經歷裁員潮之後,他們意識到這些大公司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穩定,開始對中小型企業感到興趣。這些科技專業人改變了求職參數,不再優先考慮高薪或知名度,反而更願意為一家真正關心員工、而且不會很快裁員數百人的公司工作。

歸根究底,科技創新根源自人類的努力,這是聊天機器人ChatGPT不可能完全取代的事情。

裁員 疫情 就業

上一則

一洲焦點/美中俄決定世局的關鍵一周、美國毀台謠言

下一則

一洲焦點/拜登提富人加紅藍卡稅、國會暴動可能翻案?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