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交困…歐洲行脫稿失言 拜登民調持續低迷

拜登總統26日從華沙飛回華府;Politico政治網站報導,此次歐洲行事實上對結束烏俄戰爭幾無作用,也未提振國內低迷的民調,形同內外交困,而且凸顯出等著拜登的更大挑戰,即民主體制不單能有效運作,而且還能抵擋專制政權的崛起。
拜登的歐洲行成果包括對俄羅斯祭出更多制裁,以及擴大支持烏克蘭,例如宣布美國將接收10萬烏國難民,提供20億元的軍援等;而拜登及其盟友的制裁,確實也幾乎癱瘓俄國經濟,並警告中國不要步上後塵。
但是拜登的歐洲行無法向外界交代「戰爭究竟何時能夠結束」。
隨著戰事進入第二個月,俄軍陷入戰爭泥沼之深超出各界預期,並在25日宣布將戰略重點轉向親俄分離勢力主導的烏東頓巴斯(Donbas)地區,但外界仍懷疑俄軍是否真的會降低對烏克蘭的攻勢。
就在俄軍宣布轉移戰略重點的一天後,烏克蘭西部大城利維夫(Lviv)就遭到轟炸,這座城市不但與交戰區甚遠,甚至距離拜登本人所在的位置僅45哩;白宮官員指俄羅斯此舉形同是在叫板,軍事學者則認為俄軍戰術可能將轉向更長期的遠程轟炸。
甚至就算俄軍所言為真,讓戰爭以「解放烏東」作結,代表烏克蘭形同因為俄羅斯的入侵而遭到肢解,泰半江山落入俄國勢力範圍;這種結果幾乎肯定不會為歐美所接受。
拜登在華沙的講話中,「休想踏上北約哪怕只是一吋的領土」堪稱雷根以來最強勢,但是「看在上帝分上,普亭不應該繼續掌權」則是脫稿演出,反映出拜登外交及制裁的侷限:戰爭的基本局勢沒有變化,恐怕只有普亭本人,能夠決定戰爭何時結束。
拜登就烏俄戰爭的所作所為,大體上得到國內民眾的支持,包括反對派,但是這沒有提振已經低迷的民調,其處境形同內外交困。
可以說,拜登現在面臨更宏觀而且就任時始料未及的挑戰,即向全世界證明,民主體制依然能夠有效運作,而且還能抵禦專制政權的崛起;事實上,在戰爭爆發以前,拜登就曾經承諾過要證明這件事情。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