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啟示 世界恐成最終輸家

俄羅斯2月24日入侵烏克蘭,戰事持續逾一個月,烏、俄損失慘重,美國、中國等其他國家,也不好過。
「世界很可能成為最終輸家。」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傑出學者包道格說,俄中與西方之間,美中之間,歐洲與俄羅斯之間,分歧將加劇、深化,而制裁、供應鏈中斷搬遷、通膨、都讓全球付出高代價。
包道格受訪分析,俄羅斯肯定是最大輸家,中國稍微好一些,尤其是美國將再次專注於歐洲與俄羅斯。
美中俄誰是贏家 引發討論
俄烏衝突,美中俄誰是贏家?這問題在華府等各地掀起討論。俄烏開戰以來,美國遭受國內外不少批評,共和黨指責總統拜登的「軟弱」,讓俄羅斯總統普亭發動攻勢,美歐聯手對俄的外交手段失敗,有損美國信譽與影響力;宣布對俄羅斯能源的進口禁令,影響油氣來源及進一步抬高能源價格,而美歐嚴厲的經濟制裁,尚無法止戰。
曾在前總統小布希時代任職國防部的包士可說,若烏克蘭投降或被俄羅斯擊垮,美國會因未更早採取更為強硬的行動,未設禁飛區等作為,失去最多(僅次烏克蘭);俄羅斯將受益最多,其次是與俄國有「無限制」夥伴關係的中國。
北京原認為,保持不譴責俄羅斯,不介入、不干涉的態度,可避免捲入衝突,也能從戰事後地緣政治變化中獲益。但局勢發展出乎意料,烏克蘭抵抗超乎預期,歐盟覺醒,美歐等民主陣線一致抗俄,普亭成國際罪人,身為俄國緊密夥伴的中國成為美國施壓對象。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專家白明和甘思德都認為,北京在侵略前夕與俄國簽聯合聲明使自己陷入困境。白明專文指出,「合作沒有上限」的中俄聯合聲明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掌權以來最大的外交政策失誤,不僅使其聲譽受損,還引發全球對中方野心的擔憂。
對烏立場 中國方案漸清晰
俄烏開戰以來,北京立場屢成焦點。從初期「呼籲顧及俄方安全訴求」,到表態「必要」斡旋,向烏提供人道物資,再到習近平「不能兵戎相向」說法,漸趨中立。隨著局勢推移,「中國方案」逐漸清晰。更重要的是,從習與拜登談話顯示,北京並未關上中美協調大門,關鍵在於華府是否認同北京政策底線。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就稱,中美可加強烏克蘭問題的協調,加速推進停火。烏克蘭危機的緩解與結束,可為深化中美合作、管控分歧提供動力。
從中俄關係看,北京大力批評西方制裁,且從未認定俄方「侵略」烏克蘭。另一方面,北京與烏克蘭的軍事和經貿聯繫也很緊密。解放軍武器裝備現代化自烏克蘭獲益良多。烏克蘭不只是中方糧食與能源主要來源,是「一帶一路」重要門戶,北京不會在俄烏之間選邊站。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資深分析師戴維斯向本報系聯合報表示,俄羅斯可能「慘勝」,最終在持久消耗戰中擊敗烏克蘭,但普亭政權的聲譽、俄羅斯的經濟都遭摧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