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

序言

長期照護 中產家庭 難以承受之重

記者唐典偉/紐約報導

多少年來,有關美國究竟是年長者的「天堂」還是「墳墓」的爭論未曾稍歇。今年年初,洛杉磯舞社72歲華裔老人陳友艮開槍濫殺案,以及緊隨其後的加州半月灣67歲華男槍擊同事案,更喚起人們對年長者生活和心理健康的關注;在美國社會愈來與老齡化的今天,如何讓年長者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活得有尊嚴,走得無痛苦,是迫在眉睫的課題。

人們常說老人須有「三老」(老伴、老友、老本),才可安度晚年。然而美國許多華人新移民因來美國後未工作,「老本」不足;語言不通,交不到新友,「老友」又都在彼岸,長相廝守的只有「老伴」,生活之無助、乏味可想而知。

亞裔老人 68%不諳英語 30%獨居

亞美聯盟對美國亞裔年長者的調研顯示,多達68%的亞裔老人不諳英語,在外需靠翻譯,30%的亞裔老人獨居,37%的老人與親友和鄰居沒有日常聯繫。而亞裔老人的貧困率與西語裔一樣,也是各族裔中最高的,達30%,照養問題在各族裔中最為迫切。

雖然受儒家傳統觀念的薰陶,華人子女多重孝道,對長輩照護有加,然而兒孫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在生活的強大壓力下,他們照顧父母的精力和財力畢竟有限,沒有醫療保健體系和社區組織伸以援手,要想為家中老人提供長期照護,幾乎寸步難行。

長期照護,一靠錢,二靠人。…《閱讀全文》

在美國社會越來越老齡化的今天,如何讓長者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當前重要議題。(美聯社)
在美國社會越來越老齡化的今天,如何讓長者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當前重要議題。(美聯社)

產業篇

保險公司掛鉤照護中心 監守自盜?

記者鄭怡嫣/紐約報導

時至今日,美國服務白卡老人的日間中心產業,仍缺乏統一化的審核與監管體系,「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導致亂象叢生。

紐約市前兩年通過的兩項有關老人中心的399-B以及411-A號市級法案,皆由前華埠市議員及市議會老人委員會主席陳倩雯提出,並由時任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簽署成法,一項要求市老人局加強對其撥款的老人中心監管,每年公布這些機構活動、預算及支出報告,另一項則把老人中心及日間中心後廚及食品供應安全,列入市衛生局安全檢查。…《閱讀全文》

美國服務白卡老人的日間中心產業,仍缺乏統一化的審核與監管體系。(記者高雲兒/攝影)
美國服務白卡老人的日間中心產業,仍缺乏統一化的審核與監管體系。(記者高雲兒/攝影)

美國長照負擔壓年輕人 養老模板該學學亞洲國家

記者張心/紐約報導

相較於擁有較成熟長期養老照護模式的亞洲國家,美國應對長期照護的政策卻幾乎把中產「壓碎」。「不得不承認,亞洲國家通過政府和私營企業合作的混合模式,在提供長期照護保險方面走在了前面。」紐約州韓裔州眾議員金兌錫將紐約州和南韓的照護產業作對比,發現美國在制訂養老政策方面,有極大的思路漏洞。

他說,「我們總是關注年輕和美麗,不喜歡正視衰老和死亡,所以人們沒有機會培養正確的理念,去嚴肅面對和準備變老」。…《閱讀全文》

圖為紐約松柏之家老人日間中心的會員們展示畫作。(松柏之家提供)
圖為紐約松柏之家老人日間中心的會員們展示畫作。(松柏之家提供)

加州銀髮不孤老 日間中心長者彼此守望

記者楊青/洛杉磯報導

加州華人聚居地區的成人日間保健中心與眾不同,說華語、吃中餐、看中文報紙,零距離的同胞交流和康樂活動,華風濃郁。

在以聖蓋博谷為代表的南加州華人聚居地區,以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成人日間保健中心星羅棋布,它們中有的是20多年歷史的老大哥,有的則是最近幾年才起步的小老弟,大及數百人,小至幾十人,但無論年頭長短和規模大小,都有一個共同點:華人特色。…《閱讀全文》

洛杉磯地區的華裔年長者們歡聚一堂,喜笑顔開。(記者楊青/攝影)
洛杉磯地區的華裔年長者們歡聚一堂,喜笑顔開。(記者楊青/攝影)

預防退化 法拉盛日間照護中心 讓長者老有所用

記者鄭怡嫣/紐約報導

在紐約法拉盛金鷹成人日間護理中心,下午1時不到,幾位老人在一間課室裡,從抽屜裡拿出中國運來的老式絲襪捏製絲網花,這一次捏的花瓣頭大,又有漸變的顏色,像是調色後的玫瑰。整間屋子放眼望去,是牡丹、蝴蝶蘭各式絲網花,民族風的串珠鍊子和一次性塑料筷製的微縮木屋。

像Vivian廖這樣的日間老人中心業者,都能感受到老人們逐漸回到中心來活動。疫情情間,許多老人都離開了,當他們再回來時,不少人蒼老、呆滯,體力下降、記憶衰退、行動也慢了一拍,最嚴重者如一位老人明明背著包,卻不知自己的背包在哪裡,如今經過在日間中心一段時間的活動,「有人盯著,有人照顧,又完全變了樣子,有了活力」。…《閱讀全文》

金鷹成人日間護理中心。(記者鄭怡嫣/攝影)
金鷹成人日間護理中心。(記者鄭怡嫣/攝影)

老人日間中心崛起 合法照護vs.幽靈中心

記者鄭怡嫣/紐約報導

美國的社會型老人中心,分營利及非營利兩種。非營利者如紐約華社歷史悠久的人瑞中心和松柏之家,由老人局、各級政府及議員撥款,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服務。更普遍的也更傳統的老人日間中心,則服務持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即白卡老人。

由於2012年,成人日間護理已納入白卡所覆蓋的長期護理計畫(MLTC),這些日間護理公司在成立前,須先與提供長照計畫的各保險公司簽約,之後,則向政府報銷服務白卡老人的護理費用。…《閱讀全文》

2022年,紐約法拉盛的藍天成人活動中心被檢方指控違反「反回扣法」,進行健保福利詐欺。(本報檔案照)
2022年,紐約法拉盛的藍天成人活動中心被檢方指控違反「反回扣法」,進行健保福利詐欺。(本報檔案照)

學者:華人觀念要親力親為 難放手送養老院

記者鄭怡嫣/紐約報導

日間中心屬於長期照護的一種,意在為行動不便、需要長期照護、有至少一至二項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無法自理的老人提供服務,自然也照顧帕金森或失智者等長照特殊老人的需求,但在現行管理及人員的配備下,很少有特殊照顧需要的老人的親屬,放心地將老人送至日間中心,偷得浮生半日閒。

「家人不敢把失智病人送到普通的日間中心」,全美最大的阿茲海默症關愛服務(Caring Kind)華人外展經理石蔚靜說,「他們很難得到任何幫助,也容易產生安全隱患問題。」…《閱讀全文》

失智症患者不會提出任何要求,只有熟悉他的人,才能把他照顧好。(記者鄭怡嫣/攝影)
失智症患者不會提出任何要求,只有熟悉他的人,才能把他照顧好。(記者鄭怡嫣/攝影)

家庭篇

「白卡就是命」老人生大病 家底恐被掏空

記者張心/紐約報導

哥倫比亞大學學者調研發現,遠離故土遷往異國的華裔長者,最依賴「親情護理」作為養老照護的方式。拋卻感情和文化的因素,能夠長期支付美國高昂護工費用的家庭,屈指可數。

紐約市的華人以中產階級勞工為主,傳統的東亞文化使他們躲不開「侍養躬親」的習俗,華裔老人也難以接受美國老人和子女分開獨立居住的生活觀念,於是「上有老、下有小」成為中產族群繞不開的親情難題。…《閱讀全文》

根據研究,華人社區不少老人未與子女同住。圖為紐約曼哈頓華埠公園內的老人休閒活動。(記者張心/攝影)
根據研究,華人社區不少老人未與子女同住。圖為紐約曼哈頓華埠公園內的老人休閒活動。(記者張心/攝影)

白卡保底 華埠無證長者無福消受 連生病都沒保險

記者許君達/紐約報導

長期照護是很多老人維持基本生活需求所必需的服務,而所需的經濟成本又很高。在紐約市,長照護理員的最低工資標準是每小時21元,而由於護理行業不屬於醫療部門,所以絕大部分醫療保險都不支付。好在紐約的社會保障水平較高,「白卡」(Medicaid)可以為多數長照需求者提供保護傘,避免掉進財務的無底洞。

業者估算,在紐約的華人年長者中,符合條件享受白卡福利的約占八成,而一些小型護理公司更是幾乎只接有白卡的訂單。即使對一些收入較高、不符合白卡資格的人來說,一旦陷入長照這個財務黑洞,財產和收入也能很快掉入白卡資格線內。…《閱讀全文》

紐約的社會福利相對完善,華人長者多數能夠享受到物質方面的保障。(記者許君達/攝影)
紐約的社會福利相對完善,華人長者多數能夠享受到物質方面的保障。(記者許君達/攝影)

老人被歧視?律師:華人恐違法而不自覺

記者啟鉻/洛杉磯報導

老年人因年齡因素,權益被漠視甚至被歧視的問題,存在於華人社區。律師劉龍珠指出,很多華人表示年齡歧視是普遍現象,很正常,但這個觀念完全錯誤。正是華人常有一些違法的觀念,以致常引起很多訴訟官司。雖然華人數量僅占美國人口約5%左右,但法律糾紛案的比例卻相當高,是普通美國人的四至五倍,主因是存在錯誤觀念,以及不懂法有關,有時做了違法的事也不自覺。

近年來,洛杉磯華人社區一些老年公寓就發生業者為達調高租金,或將房產回收賣個好價錢等目地,利用各種方式,變相驅趕老年房客。但老年人不知如何爭取自身權益,幸好有社區維權組織協助他們團結起來,集會抗爭奮力維權。比如洛杉磯華埠國泰老人公寓,就發生業主不重視老人權益,竟然發生電梯停擺數周,居住環境惡劣,管理混亂的情況,讓很多年逾七旬、八旬的長者出入要爬十幾層樓梯,非常辛苦和危險。…《閱讀全文》

洛杉磯華埠老人公寓曾為老人遭到歧視而出面抗議。(本報資料圖)
洛杉磯華埠老人公寓曾為老人遭到歧視而出面抗議。(本報資料圖)

孤單老人語言不通 看病、保險處處難

記者張心、鄭怡嫣、張曼琳/連線報導

紐約的老年移民人口增長速度,遠超過全美其他地區。而這其中,華裔老年移民成為數據驅動的主體,不斷增加的龐大基數領先於其他各族裔老年群體。

從各種渠道、懷抱各種目的來到紐約華社的老人,拉動著華裔人口結構中的長者比例。根據亞美聯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2022年8月統計,同其他亞裔族群相比,華裔老人的數量在紐約市亞裔老人群體中占比最高(15.6%);而隨著18歲至64歲、青年和中年華裔人口比率的下降(3.3%),老年人的占比也在紐約市華裔總人口中逐步增加了2.9%。…《閱讀全文》

曼哈頓華埠獨自看報的老人。因為子女工作的忙碌,愈來愈多的華裔老人選擇獨居。(記者張心/攝影)
曼哈頓華埠獨自看報的老人。因為子女工作的忙碌,愈來愈多的華裔老人選擇獨居。(記者張心/攝影)

他擬送中風父回中國:不是不孝 只是真的累了

特派員黃惠玲/芝加哥報導

「我真的撐不下去了」在芝加哥市一家按摩店打工的Mike林(28歲),今年9月準備把父親送回中國。

Mike林與送外賣的父親在美國打拚10年,存好一筆錢,寄望實現購屋夢,萬萬沒想到,父親去年初突然中風,不僅拖垮了自己的健康,也讓獨自擔起照顧責任的Mike,陷入巨大的情緒衝擊與壓力。…《閱讀全文》

長期獨自照顧行動不便的父親,不知何時才是盡頭的沉重壓力,讓Mike身心俱疲。(特派員黃惠玲/攝影)
長期獨自照顧行動不便的父親,不知何時才是盡頭的沉重壓力,讓Mike身心俱疲。(特派員黃惠玲/攝影)

她認沒親顧父母有罪:若重來,我不再自己扛

記者葛歆睿 / 聖荷西報導

勵穎是阿茲海默症協會北加州與北內華達州分會的社區教育講師,同時也是華裔諮詢委員會委員。她正是因為有親身經歷過,才投身於幫助阿茲海默者患者及其家庭的公益事業。

勵穎的父親勵元方,70多歲時在香港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最初的兩三年症狀很輕,還能照顧自己,就選擇和勵穎的母親繼續生活在香港。後來病情惡化,到了需要時時有人看護的地步,再加上母親也身體不好,患有癌症。二老才在勵穎和妹妹的堅持下來到美國,接受家人的照護。…《閱讀全文》

 照護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家庭成員,照護者本身的健康也成為問題。(阿茲海默症協會提供)
照護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家庭成員,照護者本身的健康也成為問題。(阿茲海默症協會提供)

護工篇

華人照護員擁雙語技能 卻因身分難被錄用

記者張心/紐約報導

在紐約,家庭護工對「24小時輪班工作制」深惡痛絕,他們認為這是對護工的非法打壓,應該取消。紐約州的家庭護工近年來已對雇主發起上百起訴訟,要求取消24小時輪班工作制,其中兩起2019年進入州高等法院,但最終敗訴。

保護女性移民家庭護工的維權運動組織「Ain't I a Woman?!」指出,24小時輪班工作制的受害者主要為少數族裔、移民和女性;加上紐約州的大部分家庭護工計畫是由醫療補助計畫資助,對象為低收入群體,資金由州府和聯邦共同支付,所以不合理的規定違反1964年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禁止任何聯邦援助的項目和活動中有歧視。…《閱讀全文》

紐約州同意護工可以連續工作24小時,但又未能支付全薪,護工認為此法規極不公平。(本報資料照片)
紐約州同意護工可以連續工作24小時,但又未能支付全薪,護工認為此法規極不公平。(本報資料照片)

年輕人不願做 「老照顧老」高齡護工挑戰大

記者許君達/紐約報導

在紐約,大量中老年華人在從事家庭護理行業。護理員工作瑣碎、辛苦,技術門檻較低,因此很多情況下只有新移民和年長者願意從事此業。

69歲的春香來自南京,退休後跟隨兒子來到紐約居住。「兒子不讓我去打工,可那時候他剛結婚,哪有那麼多富餘的錢養我們老兩口啊?再說我一輩子都過得體面,以前在大工廠是遠近聞名的財務能手,現在自然也不想太落魄。在這裡掙美元,比我們的中國退休金可多多了。」上海人芝芳的情況也類似,隨子女移民美國後,不想成為累贅,因此選擇去做沒什麼門檻的護理工。「當然有心理落差。以前在上海過得還不錯,在美國就成了又苦又累的窮人了。」…《閱讀全文》

從事護理行業的有大量高齡新移民,其中又以華人最多,形成「老人照護老人」的困境。(記者許君達/攝影)
從事護理行業的有大量高齡新移民,其中又以華人最多,形成「老人照護老人」的困境。(記者許君達/攝影)

護工短缺 華裔轉行培訓盼吸引年輕人

記者張筠/華盛頓報導

在華府和維州經營護工培訓中心的王黛梅,20多年前看到長者照護需要,決定從原來的航空服務業轉行,從零學起,如今她在長者照護領域已有十多年經驗,培訓各族裔護工;她希望盡己所能改善長者照護供不應求的局面,也盼望更多有心的年輕人能加入,所以她從護理專業轉型投入培訓護工的領域。

王黛梅表示,年輕人對長者照護的關注度不高,「因為收入有限,專業要求又高,多數年輕人對此興趣不大,導致人員越來越短缺」,雖然現在護工的薪資普遍已比三年前調漲,但仍屬於較低水平(underpaid),再加上現在經濟蕭條,護工們的工作和生活重擔越來越大。…《閱讀全文》

王黛梅(左)為長者照護中心的老人慶生。(王黛梅提供)
王黛梅(左)為長者照護中心的老人慶生。(王黛梅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