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價值投資 華人崇拜追隨

「巴菲特及其所代表的價值投資從哲學觀念、假設前提到推理邏輯,當時都和課堂裡教的主流理論和方法相齟齬。」長堤加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商學院教授孫滌博士說,他在1980年代在奧斯汀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攻讀管理資訊系統博士學位時,金融和管理的課程與價值投資的觀念方法是絕緣的,也沒有「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的參考資料。
1986年9月29日,財富雜誌(Fortune)發表了對巴菲特的訪問,他們才在課堂上討論巴菲特這個案例,但是教授認為巴菲特的成功只是「幸運」而已。但他從此開始長期研究巴菲特。他認為,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的要旨之一是發掘出績優的證券或企業,重倉持有、長期持有,然後讓時間來替投資人「釀造」增值。「我第一次把巴菲特及其價值投資理念介紹給中國的讀者。」
20年實踐 18年跑贏大盤
孫滌說,財富雜誌記者刊登一篇專題名為「你是否應該把財產都留給兒女?」一文後,他們在課堂上和金融教授討論過巴菲特的案例,但老師對巴菲特的成功不以為然,說即使投硬幣20次,一連翻出20次正面也是有可能的,機會在百萬分之一左右。「或許巴菲特就是一百萬個投資人中幸運兒吧。」
巴菲特的成功只是幸運?帶著疑問,他長期追蹤巴菲特的業績表現。他發現,在接下來的20年裡,巴菲特至少有18年跑贏大盤(史坦普500指數),機會不會高於50萬分之1。 「這說明價值投資理念起了作用。」
巴菲特1951年從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畢業時,還不滿21歲。那時,他剛修完「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理翰(Benjamin Graham)的課程,決心投身證券業。他要給葛理翰打工,但葛理翰沒答應。
巴菲特只好回到家鄉奧馬哈自己幹。他積極實踐了葛理翰的投資方法和理念,並專注於「安全邊際,利用『市場先生』,而不是被他利用」等等。其間,巴菲特不斷向葛理翰請教。1956年葛理翰從紐約移居洛杉磯,分手時巴菲特已經累積了第一桶金15萬元,「相當現在的300萬元以上」。
巴菲特深知,證券投資是一種人際博弈,就是個人和「市場先生」鬥,趁著市場先生賺的時候一起賺,在市場先生賠的時候比他少賠賺甚至不賠。巴菲特雖然對市場先生不以為然,但致力於利用市場先生的失誤來逮捕機會,從而在市場博弈中勝出。他的夥伴孟格(Charlie Munger)的表達直截了當,「要逆向思維,凡事須逆向思維」。耐心權衡,洞察市場機會來臨前的一刻,斷然「逆向操作」。
巴菲特敏於觀察,勤於學習,擅於分析,能抓住最佳的一刻斷然出手。例如,他決定購買精密公司(Precision Castparts),花了300億元,據他自己稱,他只花了15分鐘就搞定了。「在他做最終決定之前,可能已經做了盡職調查了不止15年。」
巴菲特說:「若是因為擔憂股市行情,令你到深夜還不能入眠的話,那就不如撤資為上。」要學巴菲特,除了他的稟賦、勤勉、練歷、個性,以及機運和其他環境因素而外,巴菲特本人的謙卑也是一個主要的難點。 「追本溯源,這可能是從前輩投資大師布魯克(Bernard M. Baruch)那裡借來的。」布魯克在投機場上身經百戰而能斬獲極豐,總結他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時,他常用這句話來告誡人們。
長期主義 仍然值得堅守
巴菲特也不只一次地勸說,投資證券不可賠上身家性命,不得用槓桿,不得靠透支借貸去博,失眠、失去精神自由划不來。他的傳記作者說,要發掘巴菲特的智慧,有如披沙瀝金,總是「這裡一句評議,那裡一段摘引」。「他的教誨就像是在滴眼藥水,一點點地,然而你乾渴的眼睛卻會因此看得清晰一點。」
美國「匯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紐約大學客座教授陳凱豐指出,價值投資的核心概念就是找到好的公司。 「好的公司有較強的護城河及能力圈。「買下好公司後就長期持有,沒有必要折騰就不折騰。「這是我們的投資實踐中的核心。」
他認為,現在市場變化很大,堅持長期主義更重要。他常去世界各地參加一些交流,包括在美國各個地方及歐洲、中東、澳洲及亞洲等,也看一些投資機會等。他的感覺是,隨著市場變化的加大,其實競爭更加艱難,有護城河的公司比以前更有中長期投資的持有空間,不需要去頻繁的換倉。
波克夏核心是由保險公司的營運帶來現金流,然後用現金流去投資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也就是說既有實業投資,也有金融市場投資。「這在金融市場上是很少的。」波克夏80%的獲利來自於它的實業,包括能源、發電、採油、製造業等等。在二級市場,它的獲利只有20%。
他指出,實現價值投資都會面臨同樣的挑戰,也就是投資人、合夥人需要更好的互相了解。巴菲特在美國能夠那麼成功,和他的股東對他支持、幫助分不開的。他的幾萬、十幾萬的股東很多都是持有股票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不變。波克夏公司過去幾十年裡面,每次遇到了30%至50%這種回撤的時候,投資人都離不棄,是波克夏公司成功的核心原因。
理念簡單 實務操作很難
孫滌說,巴菲特的名言是,「證券投資的博弈有如打獵,而你一生中僅有20發子彈,如何發射才能抓到大獵物?」巴菲特的子彈十次九中屢試不爽。細讀巴菲特的文章和歷年的致股東信後會發現,句句話都真誠無欺,然而真要仿效卻又蹤跡難循。
長期的統計分析證實,打中「超級獵物」的機會是非常小。過去90年裡,在美國股市上交易的股票的總數超過了2.57萬隻,其中30隻股票創造了整體價值的三分之一,數目比20發子彈多了十隻。半數以上的股票都虧了本,六成以上的公司破了產。而在任何一個年頭,一半以上以上的股市價值是由千分之三的公司帶來的,其中百分之四的公司帶來了四分之三的股市收益。
他指出,美國股市收益分配的「基尼指數」(Gini coefficient)遠比國民所得分配的「基尼指數」懸殊。這告訴了投資大眾一個道理,以證券投資的平均報酬來評測散戶的投資成效是容易誤導的。以美國股市的長程分析,股市的年均總報酬率在7%至8%之間,但絕不代表個人績效可以接近此數。美國大眾的退休金帳戶,無論是自己打理或委託各類基金代理,數十年來的年均回報只在2%至2.5%左右,致使民眾的養老積蓄陷於困頓。他說,這顯示廣大散戶並沒有吃到「鍋裡的肉」,連湯都沒喝到的也不在少數。
如何彌補7%和2%之間的巨大差距?巴菲特及孟格(Charlie Munger)再三坦誠告訴世人,他們是從來沒猜對過股市的波動起伏,也不曾企圖這樣做過。然而,他們射出的幾發子彈,命中獵物的機率出奇得高。因此,人們對「超級射手」巴菲特是如此崇仰,而學到巴翁的「真經」又是如此困難。
他指出,取得價值投資的真經的確是門藝術。巴菲特的投資學派,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成了大家學習與汲取的寶庫。不過,市場上對此各類解讀都有,良莠不齊往往令人無所適從。「我的看法是直接讀巴翁的話、信、公司的財務報告。」
孟格對巴菲特的成功效益甚大。巴菲特曾說:「天上掉下個查理‧孟格,打破我的撿菸頭投資舊習慣,指明新方向,設計路線圖,建立一家大而優的好企業,既有超級大規模,又有滿意高盈利。」
孟格與巴菲特一同發展了長期投資公司的哲學。在他們兩人的管理下,波克夏從一家瀕臨倒閉的紡織廠轉變成如今的投資巨頭。孟格十分重視複利的力量。孟格常引用偶像富蘭克林的話:「這是能夠將你所有的鉛塊變成金塊的石頭。記住,錢是一種繁殖力特別強大的東西。錢會生子,錢子會生更多的錢孫。」
孟格的投資策略以長期持有、價值投資為主,注重基本面分析和企業的內在價值。孟格認為應該投資偉大的企業,理由是:第一,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購買廉價的爛公司上,不如以合理的價格投資一些好企業;第二,如果一家企業的成長性足夠好,即便價格高一點,也是值得買入的;第三,投資股票不僅是買公司的行業機會、產品與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看其管理層是否有抱負、管理。如果滿足這些條件,即便價格高出兩三倍,也是便宜的。 」
價值投資3.0 華人應抓住
新州創投投資人Edward認為,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不僅影響了美國人,也對國際投資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我估計,受到巴菲特影響的華人可能高達上億。」過去,中國人認為投資就是炒股票。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讓中國人把注意力放在挑選優質公司上,也一定程度穩定了中國的股市。
他說,巴菲特股東會的與會者組成顯示,過去十多年,華人與會者逐年增加,每次會議都有好幾千人,其中中國的與會者最多,既有個人投資者,也有機構投資者和投資俱樂部的代表。他們將巴菲特股東會視為投資盛會,利用這個股東會學習、交流、參觀。「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在中國民間深入人心。」
同時,「價值投資」也獲得中國政府的倡議。 5月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記者會上提到了巴菲特。吳清表示,大家從巴菲特那取到的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性投資、努力回報投資人。這些基本理念不會退休,不會退出舞台。「這也正是我們公募基金改革所要致力推進的。」
Edward表示,他研究了價值投資理念多年,發現價值投資在過去80年中不斷發展變化。它自1945年創立以來,從1.0階段正在發展到目前3.0階段。「這個階段就是正在進行的人工智慧(AI)時代的價值投資。」
目前,價值投資的3.0有許多解釋。他認為,如果光說說沒有啥用,關鍵在於實際上投資效果如何。他表示,現在是一個創新的時代,而且創新無限制,不會停止。創新雖然對社會有更多好處,但對投資卻有更多風險。
他認為,價值投資3.0應該放在AI的應用上。目前,許多國家都在進行人工智慧的研發,爭取在國際競賽中獲勝。有人說,究竟誰能勝出,目前很難說。他說:「不管怎樣,人工智慧都是一個投資機會,華人應該抓住。」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