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州偷渡潮到全國走線潮 教授陳國霖談「1條路,2代人」

從1990年代背負債務偷渡美國的福州人,到今天依靠社媒指引越境來美的「走線客」,美國華人非法入境的方式與背景早已大不相同。如今的走線者多數不再舉債赴險,但卻陷入低薪、高房租與身分焦慮交織的挑戰;表面上「無債一身輕」,實際生活卻處處難行。更嚴峻的是,在川普政府時期強調的「入伍年齡華人」(military-age men)仇恨話語與邊境政策強力執行之下,來自中國的年輕男性移民正被貼上「潛伏者」的標籤。
研究華人偷渡與非法移民議題多年,並出版專著「偷渡美國」的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犯罪學教授陳國霖表示,走線如今不僅是一場穿越國界的行動,更是一場橫跨經濟斷層、族群偏見與政治風險的「長征」。
來源地與路徑模式 大不同
陳國霖多年來,訪談數百位非法入境者,對1990年代至今的走線模式、庇護申請與族群適應有深入田野與理論分析。他表示,90年代的偷渡者幾乎清一色來自福建福州,尤以長樂、平江、馬尾、連江等農村地區為主。如今,「走線者」的來源地已大幅擴展,涵蓋中國多省,福州籍不再占壓倒性多數,移民結構發生了明顯轉變。
偷渡方式也從過去的「全包式」服務演變為更為靈活分段的模式。傳統偷渡由中國境內大蛇頭一手包辦,而現在許多走線者則選擇先飛往中南美某國,再視情況臨時接洽當地中介,甚至有極少數人完全依靠個人規畫與網路資訊,徒步跨越國境。
費用方面的變化亦十分顯著。90年代走海路或經墨西哥入境,費用動輒3萬美元起跳,2000年後曾一度攀升至5萬至8萬美元。如今若不經大蛇頭組織,自行規畫全程的走線費用最低甚至可壓至人民幣1萬5000元;一般行情落在5萬至10萬元人民幣不等。這一變化也讓「全家走線」變得可行,相較以往僅能單人孤注一擲,門檻大幅降低。
無債一身輕 反陷認同困境
「兩代最大的不同在於,現在的走線者大多無債一身輕。」陳國霖表示,90年代的偷渡者多背負沉重債務,抵美後全力打工還款,形成一種強迫性的動力結構。而如今,許多走線者原本來自中國城市中產階層,來美後反而陷入認同與適應的雙重困境。
他表示,以前月薪1500元足以養家還債,如今即便月收5000元,也難抵租金高漲與生活壓力,新移民往往陷入無力感。部分移民雖財務無虞,卻也缺乏明確目標與緊迫感。
但盡管時代更迭,福州移民的創業精神仍有不少深植於華人社區。從餐館、外賣店到小型加工業等低門檻、高現金流的行業,仍是許多新移民起步的現實依靠。「福州人常說,寧願當老闆也不當工人,這種信念至今未變。」陳國霖說。
川普再上任 走線風險加劇
隨著川普於2025年重新就任美國總統,其強硬邊境政策與排外言論再次主導移民話語場域。走線華人不僅面對實體邊境的險阻,更承受語言與敘事層面的打擊。
首先,在實體政策層面,川普政府不僅再度增派軍力駐守美墨邊境,並推動擴建圍牆與檢查設施,還透過外交壓力要求墨西哥加強對非法移民的攔截與遣返。這使得中南美地區,尤其是墨西哥南部城市塔帕丘拉(Tapachula),成為走線旅途中最危險的關卡。「有女性移民為了躲避查緝,搭船過河時不幸溺亡,也有人在當地遭黑警綁架、敲詐。」
政治氛圍左右 申庇變困難
然而,更深層的風險來自語言與身分的政治建構。他指出,川普與其親近陣營在演說與媒體上頻繁使用「入伍年齡華人」這一措辭,表面是描述年齡結構,實際上則是在刻意營造一種「潛伏者」的集體想像。
「這等於在暗示:你是來打仗的,是第五縱隊,是潛伏部隊,準備顛覆美國社會。」陳國霖說,「這種說法完全沒有實證,卻極具煽動力。就像當年川普誇大委內瑞拉幫派『阿拉瓜火車』(Tren de Aragua)在美國橫行,但事實上連情報機構都指出該幫勢力微弱。這根本不是事實陳述,而是情緒操作與仇恨製造。」
對多數走線者而言,申請政治庇護仍是取得合法身分的主要途徑,但這條路正變得愈來愈窄。陳國霖直言,庇護制度從來不是純粹依法審理的技術性機制,而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政策工具。
1990年代因六四事件餘波,美國基於人權立場寬鬆審核中國庇護申請,批准率大增;但當前中美處於競爭對立格局,移民官「看氣氛辦事」已成常態。「你在什麼政治氛圍下申請,幾乎決定了過關的可能性。」陳國霖說。
華人應團結 沒人全身而退
在對立的政治升溫當下,陳國霖呼籲華人社區不要自我區隔,更不應將走線者視為「他者」。他強調,當一個族群被整體標籤時,無論身分穩定與否,最終都難逃波及。「有人以為自己有綠卡、有房子、有公司,就可以不理走線者;但川普不分你是哪一種華人,分的是你是不是『那個族群』。」
陳國霖指出,面對這樣的局勢,華人社群更要團結;因此「與其彼此冷眼,不如彼此理解;與其各自逃避,不如集體發聲。」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