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汪汪隊真立功 票房贏奪魂鋸
北美電影市場在金秋十月稍微恢復了生氣,派拉蒙出品的兒童動畫電影「汪汪隊立大功:超級大電影」(PAW Patrol: The Mighty Movie,又譯「汪汪隊立大功:超級大電影:超能大冒險」)首映獲2300萬美元票房,成為當周末票房榜冠軍。截至10月中旬,該片全球票房約8895萬美元。
「汪汪隊立大功:超級大電影」改編自熱門兒童電視節目,也是2021年上映的「汪汪隊立大功電影版」的續集,原版2021年在同步上線串流平台Paramount+的混合發行模式下,依然獲得4000萬美元北美總票房、1.44億美元全球票房。這對於一部製作預算2600萬美元的動畫電影來說,是相當不錯的商業成績。
而且,除了票房收入大補血之外,電影發行還極大推動了「汪汪隊」衍生產品的銷售,其開發商——加拿大的斯平瑪斯特玩具公司(Spin Master)在過去10年裡,已賣出高達140億美元的「汪汪隊」相關產品,其受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近期上映的「汪汪隊立大功:超級大電影」的製作成本也僅3000萬美元,而且相信其中有不少都付給了參與配音的網紅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和她的兩個孩子。劇情講述的是一顆流星墜落冒險城後,汪汪隊的小狗們試圖拯救世界的故事。
中國與北美同步獻映該片,目前累計票房已超過9746萬元人民幣(1336萬美元),該系列第三部的拍攝計畫已獲得通過,預計在2026年和小小觀眾們會面。
復甦有望 奪魂鋸10「拼圖」回歸
排名第二的是原本很被看好、獅門影業出品的恐怖片「奪魂鋸10」(Saw X),首映獲1800萬美元票房,而其製作成本不到1300萬美元。它是2004年上映的「奪魂鋸」的續集,這次的最大亮點就是該系列的靈魂人物、由托賓貝爾(Tobin Jr.)飾演的殺人狂「拼圖」(The Jigsaw Killer)戲分又變得吃重起來,令影迷驚喜不已。
「拼圖」一角自2004年的第一部登場,在第三部結局被殺死,之後雖以各種閃回、前傳的方式出現在續集中,但重要性漸次變低,到了2021年的第九部裡,更是乾脆全面退出,僅以照片形式草草露個面。這次,之前已執導過該系列第六、七部的導演凱文格魯特(Kevin Greutert),無疑是想要讓這個大反派重新活躍起來,由此給已很難再拍出新意的「奪魂鋸」故事(上一部的票房數據已經來到了該系列的最低點,北美票房只有2300萬美元,全球票房為4100萬美元),注入復甦的希望。
在影評網站「爛番茄」上,「奪魂鋸10」目前有著85%的新鮮度,是全系列中評分最好的一部,也是唯一評分高於60%的及格線的。至於票房方面,2006年上映的「奪魂鋸3」以3300萬美元的開畫票房,位居系列第一。「奪魂鋸10」的1800萬美元首映票房,與之尚有很大差距,也從側面反映出系列電影不可避免的創意流失、美學疲勞問題。
當然,該系列拍起來成本不高,回報雖有高低,但賠本的情況很少可能出現。因此,自誕生以來的近20年來,一直都是獅門影業的吸金利器,之前9部影片的全球票房總計已超過10億美元,而製作成本疊加起來只有一億多美元。
A.I.創世者、笨錢效應 口碑佳票房平
相較於上述兩部IP作品,純屬原創的科幻電影「A.I.創世者」(The Creator)首映只獲得1400萬美元票房,對照其80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恐怕會以票房失利收場。
「A.I.創世者」由約翰大衛華盛頓(John David Washington)、嘉瑪陳(Gemma Chan)、艾莉森珍妮(Allison Janney)、渡邊謙等領銜出演,由拍過「哥吉拉」(gojira)、「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的英國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Gareth Edwards)自編自導。
該片以經歷核戰後變成廢土的未來美國為背景,主題則是AI和人類你死我活的命運之爭。該片在「爛番茄」上也有著68%的新鮮度,不能說是爛片,只能說新意和完成度欠缺。而這樣的票房成績,對於現況不容樂觀的好萊塢原創電影而言,是不小的打擊。
另外,近期的話題作品還有「笨錢效應」(Dumb Money,又譯「傻錢」),但票房表現也弱於預期,上映一個月只獲得789萬美元。
「笨錢效應」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2021年美國股票市場出現的做空事件,講述Reddit討論版「華爾街賭場」的用戶組成散戶投資者,對兩個賭遊戲驛站股價會下跌的對沖基金進行軋空。保羅迪諾(Paul Franklin Dano)飾演的基斯吉爾(Keith Gill)是事件的主要推手,而知名諧星彼得戴維森(Peter Davidson)在片中演出基斯的哥哥。
該片自9月8日在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首映以來,獲得相當不錯的媒體評價,目前在「爛番茄」上都還有84%的新鮮度。而且,索尼影業特意為該片安排了由點及面的漸進發行模式,放映規模由9月15日的少數影院逐漸鋪開,考慮到的也是演員工會罷工令「笨錢效應」的演員班底無法參與宣傳,因此只能靠觀眾口耳相傳,希望就此擴大該片在社群網路和社會上的影響力。
然而,好口碑最終卻未能轉化為高票房。「笨錢效應」和「A.I.創世者」的情況,似乎還是說明了在今時今日的北美電影市場,缺乏有號召力的IP,電影本身拍得再好,恐怕都很難吸引足夠多的觀眾買票進場。
(取材自澎湃新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