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藥膳養生市場 有商機

爾灣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陳勇研究過美國中餐史,並且已經出版了幾本關於美國中餐的專著。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美國的華人區,藥膳「比比皆是」。不少中餐廳提供如烏骨等藥膳。在中藥房裡,人們也能買到諸如有滋補功效的藥膳湯底和月子藥膳包。但他指出,整體而論,藥膳在餐飲市場的規模還非常小,發展也很緩慢。
★中藥砂鍋 很受歡迎
記者調查後發現,儘管市面上沒有標明「藥膳」的中餐館,但許多中餐館都提供藥膳食物和湯,如百合炒肉鯇、內金蝦皮煎蛋、人參藥膳湯等,甚至連當歸方便麵也出現在超市裡。
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是月子餐,幾乎每道菜配有中藥,而且客戶包括外族裔的產婦。因此,有中醫師預計,藥膳在美國大有可為。
紐約長島大頸的素食餐館「禪園」老闆傅家槿說,這家餐館是2019年底創辦的,但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發,餐館不得不停業,直到疫情控制以後才又重新開業。她說,創辦素食餐館的初衷是為食客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方式。目前,該餐館的非亞裔客人占到七、八成,亞裔客人比例很低。她說,餐館提供的摻有中藥的茶和砂鍋很受歡迎。
她說,有的客人患有疾病,如有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等「三高」、過度肥胖、心臟病,醫生要去他們減少肉食的攝入。也有的客人本人身體健康,但是想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想要吃素養生。總之,每個客人都選擇來吃素食。
與葷餐相比,素餐比較寡味,因此餐館要設法增加素餐的美味。她說,她的餐館以五行湯作為湯底,即將五個顏色、形狀等不同的蔬菜放在一起。「我們選擇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蔬菜來做。」她透露,目前該餐館最受食客歡迎的砂鍋有兩種,即人參藥膳湯和麻油猴頭菇湯。
她說,人參藥膳湯的人參一定是新鮮的人參,即拿起來就可以吃的人參,不是曬乾的人參。其他有當歸、黃芪等中藥材。她說,由於華人比較熟悉這些藥材,因此華人食客接受度很高,尤其是台灣移民。另外,美國食客認為,「味道很特別,也願意嘗試一下」。麻油猴頭菇湯包括生薑、猴頭菇等。她說,生薑要用麻油炒過,才能入味。這個湯可以下麵條,放上其他蔬菜。同時,他們餐館也有竹笙湯,放入胡蘿蔔絲、筍子等。她說,廣東移民喜歡吃這種湯。
除了砂鍋以外,餐館還提供中藥茶飲,如花旗參枸杞菊花茶、薑汁蜂蜜檸檬茶、桂圓紅棗茶等。她說,這些茶飲很受華人歡迎。而美國客人一開始感覺到味道有點奇怪,要了解一下茶的成分。「有的白人婦女喝過桂圓紅棗茶,覺得冬天可以暖身,很喜歡。」
她說,禪園食客多都是回頭客,吃過以後還會再來。她曾經詢問過原因,客人的反饋是,吃過這裡的砂鍋以後,感覺很滿足,也很舒適,覺得渾身是勁。她還發現,最近非裔食客也有增加。她說,這些非裔客人平時在家裡吃了很多油炸食品、動物肉類、碳酸飲料,但有了養生意識後,也開始吃素。
★中醫加持 配方專業
中餐館「御香記」合夥人李怡君說,「御香記」五個月前在紐約市皇后區貝賽開張,是一家湘菜餐館。她說,另外一位合夥人是營養師,想做藥膳,因此她與紐約中醫德譽堂中醫師張偉超合作,推出藥膳月子餐,打造「怡然養生」藥膳品牌。
餐館的具體操作是,餐館先拿出菜單,交給中醫師過目,中醫師根據均衡原則,對菜單的中藥進行調整,將其與食物合理搭配。她說,由於這個月子餐有中醫師參與,配方比較專業,因此受到年輕產婦的歡迎。她透露,在法拉盛,從事月子餐的華人有幾家,但多根據經驗提供服務,與她的製作方式不同。
★月子套餐 催乳補血
她說,餐館提供配送服務,一般是包月。如果產婦有要求,他們還可以進行調整。例如,第一個月的月子餐有豬的肝臟和腎臟,但是有的產婦不吃肝臟,他們就要把肝臟去除,換上其他的食材。他們的月子餐有酒釀圓子湯、豬腳加酒釀、醋、薑,可以催乳。月子餐的配方不固定,大約共有40多道菜。產婦剛生完孩子,不宜大補,第一周和第二周的月子餐比較清淡、軟爛,如吃粥和細麵條,品種要豐富。
中醫師還根據產婦的情況提出具體的建議。例如,許多產婦在餵奶時容易脫髮。為了減少脫髮,他們還提供產前的飲品,其中包含黑豆、紅豆、紅棗和枸杞等。服用這些飲品後,孩子頭髮長得好,母親脫髮會減輕。她舉例說,有位生二胎的產婦說,她的二胎產前和產後都吃了他們的月子餐,感到孩子的頭髮比一胎的濃密。
食客大部分都是紐約華人,外州華人占比很小。她說,他們的客戶多是80後、90後的留學生,有大學生、碩士和博士。「她們要求一定要專業藥膳。」為了推廣月子餐,她在小紅書上開了帳號,引起一些人的注意。她說,現在年輕人壓力大,也很關注養生。目前月子餐的客戶全部是亞裔。她說,聽說日本人和韓國人也有自己的月子餐,與華人的月子餐不同。
「陳媽媽月子餐」餐館於2011年在紐約市法拉盛創立。餐館負責人Jane表示,她是陳媽媽的二兒媳。當時她剛剛生下第二胎,婆婆幫她坐月子時,她就覺得月子餐有市場需求。於是,她就和婆婆商量,決定創辦一家提供月子餐的餐館。她說,今年是她們的月子餐的第12年了。
她說,月子餐也需要中藥配方,於是他們與中醫師合作,根據產婦的不同階段配成不同的月子餐。他們把產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要補血,因為產婦生產時出血了;第二個階段是催奶,這時嬰兒需要進食,產婦要補氣;第三個階段是產婦持續餵奶,需要大補。她說,他們家的中藥材主要來自台灣,也有的中藥材是美國種植的。
★滿足年輕人需求
陳媽媽早年來自台灣,比較堅持使用傳統配方。Jane說,如果全部堅持傳統,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接受,因此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對古老的配方進行調整,以適合年輕產婦的需求。「現在,年輕人更加強調養生,因此配方中要考慮到這一點。」她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他們調整後的配方已經滿足了年輕人的要求。
她說,餐館提供一條龍服務。客人中外族裔客人占到15%至20%,其他的客人為亞裔。客人主要分布在紐約市的皇后區、布魯克林和曼哈頓,紐約州的長島和上州,以及新澤西州和康州。她說,他們的廚房具有衛生牌照,廚師、司機和工作人員都是餐館的員工,可以保證菜品的質量。
目前,他們的月子餐有60多個品種。客人每天的飲食配方都不同。她說,坊間的月子餐很多,一些月子餐沒有配方,不講搭配,有的每天吃龍蝦、螃蟹。她說,月子期間產婦不應該吃這麼多魚肉,應該保持清淡,對產婦和嬰兒都好。「有的客人是醫生,也來預訂我們的月子餐。」她透露,除了提供月子餐外,他們還提供小產後、手術後和更年期的餐點。
新澤西醫師李永明既是執照西醫師,也持有中醫針灸師執照,「看病主要是西醫,中醫看病每周只有兩個半天」。他說,華人移居美國後,做菜也喜歡放點中藥。例如,華人喜歡用人參熬雞湯。華人往食物裡放中藥,這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這些中藥大多數是可以食用的,故稱為「藥食同源」。
他說,美國華人做菜常用的中藥有人參、黨參、黃芪等。他說,廣東人喜歡用黃芪燉湯,認為是大補。許多華人用黃芪燉湯為產婦催奶。有的華人喜歡用花旗參、枸杞泡茶。不過,藥膳面臨一個問題是,如果放的中藥過多,菜的味道就不好,人們也不會去吃。因此,廚師也會考慮,盡量少放一點,不要影響菜的味道。
2021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衛健委發布《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的通知,確認了哪些是藥食同源的物質,並根據實驗結果和事故報告進行補充。他說,2021年目錄中增加了黨參、肉蓯蓉(荒漠)、鐵皮石斛、西洋參、黃芪、靈芝、山茱萸、天麻、杜仲葉等九種。
他說,不僅華人喜歡把中藥放進菜內,韓國人也喜歡用人參做菜,認為可以補氣。「我去韓國飯店吃飯,也會點一份人參湯。」西方人也不例外。例如,幾十年前,亞利桑納州推出一種罐裝飲料亞利桑納茶(Arizona Tea),即在茶內加入人參。生產者在附有文字說明,「茶內加有人參」,生意也不錯。
★中藥可另闢蹊徑
紐約中醫德譽堂中醫師張偉超說,目前在全美大約有4.5萬家中餐館,但真正提供藥膳項目的餐廳「屈指可數」。他表示,在中餐館數量下降、各國菜系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美國中餐業應該另闢蹊徑,探索中餐業更加健康的發展模式。「我認為,藥膳市場在海外會是一片藍海。」
他表示,目前紐約沒有專業做藥膳的餐館,同時市場有些混亂。有的餐廳打著藥膳名義,但並非得到過專業培訓,而是僅憑經驗或別處得來的一些信息來隨意搭配,這些中餐並不是真正的藥膳。因此,很多人並不了解什麼才是
他一直致力於在紐約推廣藥膳,與紐約「御香記」合作推出他們的養生藥膳品牌「怡然養生」。他說,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僅是生菜沙拉,少油少鹽,更高一級的則是食物與人體體質的相生相助。目前,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年輕人工作和生活壓力很大,需要勞逸結合,也需要健康飲食與之配合。
★美國食療也熱門
他說,隨著中華文化在國外的推廣和影響,越來越多的華人和其他族裔人士喜歡中華的美食,注重食物對健康的影響。因此,現在探索藥膳意義非凡。加州大學教授陳勇認為,藥膳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除了餐廳業,它還涵蓋食品零售業及家庭烹飪。藥膳的進一步發展,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中華文化的精深宏大,也有助於開闢中餐業的新邊疆。
陳勇說,美國人日益重視食品與健康的關係,針對各類疾病不同食療層出不窮。食療也成為熱門的養生之道。在西方,「每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an apple keep the doctor away)是家喻戶曉的說法。他說,現代西方的餐廳起源於法國大革命。當時,巴黎商家開店給民眾提供一種具有恢復健康功用的以大蔥、青菜和香草調製的肉湯,後來就逐漸演變為餐廳。
早在1886,就有白人瘧疾患者說他喝了中醫的茶而痊癒。在藥膳食材中,人參很久以來被廣為使用,也是美國人比較早的藥膳。20世紀上半葉,美國各地都刊登過有關人參的文章,但西醫不認為人參有任何藥效。
1912年,《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一篇長文談到華人飲食習慣如何使得他們家庭健康。文章說,如果家庭主婦能夠了解食物所具有的醫藥屬性,就可以將家中的藥箱子置之高閣。「我們的下一代也就會更健康。」文章說,人們日常食物是人們的藥品。作者列舉了「大自然的藥房」中幾種食材的醫療功效,包括芹菜、胡羅蔔、菠蘿等。
1980年,美國醫療專家在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文章中說,中餐,尤其是木耳這類的食材,有助於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的心臟病發病率遠低於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1988年,紐約時報發表長文,引用美國醫學專家有關食物作為預防性藥物的功用。「這些專家的研究,深受中醫的啟發。」
當年,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著名醫學新聞記者卡普(Jean Carper)出版題為《大自然的藥房》,成為暢銷書。1993年,她又出版《食物:你的神奇的藥物》(Food: Your Miracle Medicine),也得到廣泛關注。這表明美國對於食療和藥膳開始表現出一個新的態度。他指出,這是藥膳在餐飲進一步發展的一個契機。若要把握住這個契機,就需要藥膳業者和營養、醫學界的專家合作,對於食品的藥物功能做出更科學、更全面的研究。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