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家?躁鬱華男為醫保 一年輾轉3州搬家
鄒先生在18歲被診斷出患有躁鬱症。不久之後,由於家庭矛盾升級,他被父母趕出了家門。從那時起,他一直在努力尋找安穩的住所,而如今32歲的他,仍不確定未來家在何處?
●找機場或校園長凳過夜
少年時,鄒先生曾在街頭生活,而同學們都與父母同住。他回憶,「那時候,晚上我得在機場或校園裡的長凳上過夜,白天再去上學... 每次睡不著,我就在街上追汽車,被警察逮捕了很多次...我是被拋棄的。」
精神疾病在美國很常見。202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約有5780萬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占所有成年人的22.8%。
對於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擁有自己的住所是一種奢侈。
但鄒先生是幸運的。在社工的幫助下,他搬進了臨時收容所,並獲得每月800元的社會安全生活補助金(Supplemental Security Income,簡稱SSI),才讓他得以擺脫無家可歸的恐懼。
靠著每月800元社安補助金,鄒先生不再流落街頭,卻要和四個陌生人擠在一室戶的公寓裡。 「兩人住客廳,兩人住臥室,我住餐廳,每月租金570元,剩下230元是伙食費」,鄒先生說,這種過度擁擠導致室友間容易產生衝突,非常影響他的情緒和病情,但沒有其他選擇。
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住房問題以各種方式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生活在不安全或過度擁擠的環境中,可能會引發壓力或焦慮,包括與室友的衝突。此外,對住房焦慮也可能破壞睡眠模式,可能加劇現有的精神健康問題,或使其更難保持穩定。
●加州生活費高 挑戰加倍
對於受精神疾病困擾的人來說,由於情緒或行為上波動,他們往往難以維持穩定的工作。而在加州,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和高昂的生活成本,進一步增加了獨立生活的挑戰。鄒先生表示,「在這裡,無論怎樣努力,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這對病情造成額外的壓力」
去年,鄒先生決定離開加州的家人和朋友,獨自搬往亞利桑納州。「住房占生活開支的很大一部分,如果能在住房上節省下一大筆,整體的生活品質就會提高很多,這對我們來說尤其重要。」
而今年,鄒先生再次搬家,來到了印第安納州。再次選擇搬家是出於對保險收入限制的考量,這樣他才能夠符合自己所需藥物的報銷條件。「在印第安納州,只要我的收入不超過10萬2000元,就可以享受常用藥物的保障;但在加州,這個收入限制是7萬6000元。」 所幸,鄒先生是一所網路大學的輔導員,能夠靈活安排自己遠程工作的地點。
對於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獲得醫療保險的保障非常重要,因為維持穩定生活的精神類藥物通常價格昂貴。鄒先生需要定期注射一種名為INVEGA TRINZA®(善妥達持續性藥效肌肉注射懸浮劑)的藥物,一針(維持3個月)花費6222元。由於INVEGA TRINZA®是非配方藥物,雇主提供的商業保險不包括這類注射藥物。
如果沒有醫療保險的保障,他不可能負擔這種藥。
●華人單身母親 訴說難題
鄒先生是幸運的,他的人生很難被複製;流落街頭,對精神疾病患者來說非常艱難,本報曾多次報導過父母尋找患有精神疾病子女的故事。有了SSI後,鄒先生成功完成了爾灣加大(UC Irvine)和洛杉磯州立大學(Cal State LA)的大學和研究生學位,但受健康問題影響,他花了10年時間才完成這段學習旅程。
「以我的經驗來看,我從未見過一個成功的案例。」不願具名的C女士篤定地說,她是一位華人單身母親。多年來,為幫助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C女士不遺餘力地探索了各種資源,聯繫了警方、律師、精神健康組織以及互助小組。
但年近40年的兒子至今仍與C女士住在一起。她的房子被兒子隔成兩個區域——兒子的地盤包括臥室、浴室和廚房,而C女士只能在客廳和車庫活動。兒子不願跟C女士說話,只透過便條進行日常交流。
由於沒有房東願意接受精神不穩定的租戶,C女士只能與兒子如此生活。想要取得相關的住房支持,也需要兒子的配合,但他拒絕就醫。
C女士承認,想要讓兒子獨立生活,就得忍痛將兒子趕出家門。可作為一名母親,特別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的華人移民,怎麼能做到? 「如果他被趕出去,在街上無依無靠,要怎麼生存?就算勉強活下來,他的病情又怎麼可能好轉?」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