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閎的消失敲響文化警鐘
在美國,即便是第二代、第三代華人也常常被問起:「你從哪裡來?」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年輕人通常不知道從何答起。他們從小生長在美國,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反而沒那麼強。華人歷史教育的缺失,讓許多華人在尋求身分認同的過程中感到迷茫。
據信,華埠的容閎小學日前撤掉了關於容閎的照片和資料介紹,引發了廣泛的反對聲音。作為中國首位留美學生,容閎的故事不僅是美國多元文化的重要篇章,更是在美華人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以容閎命名,那容閎小學就應當在教育中體現出對於容閎的認可和尊重。
現在隨便問起一個華人留學生,可能大多都不認識容閎。更可悲的是,容閎不過只是華人歷史在美國教育缺失的冰山一角。數百年來華人用血汗書寫的歷史,最終都在主流的敘事中被邊緣化了。說起中華文化,美國主流社會能夠想到的,通常不過筷子、龍、熊貓等符號。這樣單薄的歷史教育,不僅關係到華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係,更關係到每一個華人個體的身分認同。
近年來,包括國會眾議員孟昭文在內的一些政治領袖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積極尋找方法,促進美國K-12教育系統中亞裔歷史的教育。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華人歷史的教育並不能僅僅依賴學校教育來完成。
在學校之外,家庭、社區活動、公共討論和媒體才是傳播和教育華人歷史行之有效的必經道路。我們還需要構建一個更為包容和多元的社會環境,讓華人的故事和貢獻得到同等的重視,讓每一個華人主動地去了解和書寫自己血脈的歷史。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