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中國留學生吳曉磊威脅民主人士 獲美減刑已回中國

賀錦麗勝選有望? 若敗 民主黨內早已開始悄悄卸責

「老超」足球聯賽 40+50+上陣 年輕人只能當觀眾

運動員在場上奮力拚搶。(取材自新京報)
運動員在場上奮力拚搶。(取材自新京報)

「老超40+50+」,是北京面向高年齡層的業餘足球聯賽,這些球員頭髮花白,眼角也爬上皺紋,但他們仍享受踢球的初心──享受快樂;而海南鄉村排球也火了,它和貴州「村超」一樣具地方特色,「村村有球場,人人會打球」是「排球之鄉」的真實寫照,現在他們把「快樂排球」和更多觀眾分享。

「村超」、「村BA」在全國熱度不減,在北京,這項「老超40+50+」足球聯賽(簡稱「老超」聯賽)同樣引燃運動愛好者的熱情;這項賽事唯一的「門檻」是球員年齡不得小於40歲。

65歲的守門員在奮力撲救。(取材自新京報)
65歲的守門員在奮力撲救。(取材自新京報)

★最小40歲 最年長65歲

2016年至今,「老超」聯賽已舉辦八屆,參賽隊員來自各行各業,有退休人員、餐飲店老闆、出租車司機,也有教師、科研人員。今年有400多人報名參賽。

新京報報導,在這裡,中年人是賽場上的主力,年輕人則只能觀賽、吶喊,這是只屬於「40+」、「50+」甚至「60+」的足球賽。

這屆「老超」聯賽日前開賽;清晨7點半,參加首場比賽的兩支隊伍——航天神箭和燕聯風雲已有球員陸續抵達賽場,隊員三三兩兩組成小組開始熱身。

按照「特製」的競賽規程,「老超」聯賽為八人制足球賽;為了讓中老年球員們在賽場上「玩」得快樂,「40+」組的比賽上下半場各40分鐘,「50+」組35分鐘,均比職業比賽時間短。同時,比賽可無限次換人,被換下場的球員也可以再次上場,這樣的規程意味著幾乎所有球員都有機會上場。

比賽伊始,航天神箭和燕聯風雲隊員的拚搶都十分凶猛,跑動積極、出腳果斷,停球轉身、搶球、斷球,完全看不出是「叔圈兒」隊員。上半場比賽進行十多分鐘,航天神箭換了五名球員,替換上場的6號球員趙輝率先破門得分,這名球員今年53歲,是球隊的主力隊員。

場下,航天神箭球隊64歲的隊員石鋒拿著紙筆記錄賽況,石鋒說:「這是我自己做的比賽札記,到了我們這個年齡,總喜歡回憶,以後我能看著札記回憶和隊友們比賽的日子。」

比賽中,航天神箭足球隊守門員金勇面對對手一次次猛烈攻擊,數次俯身撲救,活躍的表現很難讓人想到,他今年已經65歲。

北京友聯足球隊的郭鳳林、北京理工大學校友足球聯合會的成森、航天神箭球隊的金勇今年都是65歲,1958年出生的他們,成為這一屆賽事中最年長的參賽者。

郭鳳林和成森從小學就開始踢足球,一路踢到中年組,現在年過六旬,依然願意馳騁在綠茵場上;不過,「年輕的時候盤球、過人、踢點球,都沒問題,40歲以後狀態就沒那麼好了。」郭鳳林說,他是北京友聯足球隊成立後的第一批隊員,「雖說體能不如以前,但是心情特別好。」

賽前運動員在場地熱身。(取材自新京報)
賽前運動員在場地熱身。(取材自新京報)

★以賽代練 摸索技戰術

每周三下午5點半到晚上7點半,是房山合眾俱樂部球員們集訓的日子,不用特意通知,大家都會準時到場,對他們來說,訓練、踢球早已成為生活的日常。

房山合眾俱樂部隊長張雪松對「老超」聯賽十分期待,今年44歲的他算是隊裡的年輕人,因為隊裡年紀最大的球員已經65歲。在40歲以前,張雪松以觀眾和「啦啦隊」的身分參與「老超」聯賽,在達到比賽的年齡要求後,張雪松才從觀眾轉變為球員。

在他看來,「老超」聯賽填補中老年足球比賽的空白,更讓大家興奮的是,「年輕時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職業球員,現在可以在球場上看到,甚至還可以和他們同場競技。」

「老超」聯賽創辦人劉佳說,「老超」聯賽的足球隊成員大部分都還在上班,能湊在一起集中訓練的時間並不多,最常見的訓練方式是以賽代練;除了聯賽,大家還打友誼賽,既可以磨合隊伍又能完成日常訓練,摸索、研究技戰術。

「健康、友誼、快樂」,這三個詞是張雪松對足球運動的感受。「業餘球員在打比賽的時候,家屬也會過來當觀眾支持我們。」在日常訓練中,球員也時常帶著自家孩子來到球場,體驗足球運動。「一些年紀大的球員家屬看到他們活躍在綠茵場上,也非常自豪。」

在以中年人為主的球隊裡,大家的踢球方式、對足球的理解也有變化。成森則覺得,年輕的時候踢球喜歡比輸贏,「在『老超』比賽中更欣賞技術,不太強調對抗性。」

北京第8屆「老超40+50+」足球聯賽日前開賽,雙方首發隊員亮相。(取材自新京報...
北京第8屆「老超40+50+」足球聯賽日前開賽,雙方首發隊員亮相。(取材自新京報)

★踢得開心 就足夠了

封勇是航天科研工作者,常年馳騁在綠茵場上,讓他擁有健康的體魄,「我從上大學到現在,體重沒變過」。進入社會後,封勇的工作壓力很大,連著半個月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是常事,對於55歲的他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考驗。封勇的辦法就是抽空去踢場球或跑個800米,精神就回來了,「踢球多帶勁啊,踢完球,人特精神。」

中年人踢球最看重享受快樂,「我們隊的最好成績是第五名,大家挺滿意的。」封勇說,在每次比賽前,他都會跟隊友說:別忘了踢球的初心,「不圖我勝你負,球場上不耍賴,踢開心了,安全地完賽,這就夠了。」

文昌全市共有排球場近600個,「村村有球場,人人會打球」。(新華社)
文昌全市共有排球場近600個,「村村有球場,人人會打球」。(新華社)

●海南「村排」 村村有球場 人人會打球 

今年繼「村超」爆火「出圈」,被稱為「村排」的海南鄉村排球也火了。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鄉鎮排球聯賽日前在文昌落幕,為期一個半月的比賽不僅凝聚當地百姓對排球的熱愛,也點燃整個海島的熱情與活力。

和貴州「村超」相比,海南「村排」同樣極具地方特色,是海南鄉村體育運動發展的一個縮影。香港文匯報報導,充滿自由色彩的排球,正詮釋體育的本質,讓體育融入生活和發展,讓人人參與且樂享其中。

這場鄉村賽事匯聚20支鄉鎮隊伍,參賽球員來自各行各業,既有農民、漁民,也有外出打工的返鄉青年,還有老師和中學生,年齡跨度從15歲到59歲。

據了解,排球運動自20世紀初傳入海南文昌,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海南鄉村排球是從九人排球發展而來,玩法更多樣,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打多,還可以單手打球讓對方「一手」。據報導,更有趣的是,還有人手牽手打排球,有人用凳子玩排球。

43歲的許峰是文昌東郊鎮球隊球員,在當地一家椰子加工廠打工,他從八、九歲開始打排球,一打就是30多年。排球已成為許峰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想打。」他說,哪怕上了一天班很累,下班回家也會想去打球。

像許峰這樣熱愛排球的人,在被譽為「排球之鄉」的文昌還有很多,這種熱愛也源於文昌深厚的排球傳統和文化。今年73歲的符傳新是東郊鎮球隊啦啦隊年齡最大的一位,「從小就喜歡打排球,現在打不動了,就當啦啦隊。」

符傳新說,東郊隊的比賽打到哪裡他就跟到哪;小時候村裡沒有排球,也沒有球場,大人們就用椰子樹葉編成排球,用椰棕編成繩子,繫在兩棵椰子樹之間,三、五個孩子聚在一起就開打了。「我們這裡每個人都會打球。」符傳新驕傲地說。

文昌全市共有排球場近600個,「村村有球場,人人會打球」也成為「排球之鄉」的真實寫照,文昌百姓對於排球的熱愛也給每個文昌觀賽的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前女排國手、女排亞運冠軍薛明在一場比賽擔任現場解說嘉賓;薛明表示,這是她第一次觀看鄉村排球賽事,「覺得他們打得特別歡樂,真的是快樂排球。」薛明說,「到現場之後發現,大家對排球的熱愛遠遠超出我的想像。」

來自海口的觀眾楊婷和朋友一行五人特地到文昌感受「村排」的魅力;「在社交媒體上刷到,感覺比較火,就來湊個熱鬧。」楊婷笑著說,雖然她不怎麼懂排球,但是現場的氛圍很好,感染觀眾,自己也能融入其中,感受排球的快樂。

此次排球賽還把體育與消費、鄉村振興等方面結合起來,給遊客更多元的觀賽體驗;賽場外的人山人海,無法擠進賽場的觀眾一邊喝著當地特色「老爸茶」,一邊透過大螢幕觀看比賽。

在賽場外的助農市集,一家燒雞攤位受到遊客青睞。「基本都是供不應求的狀態,一個周末可以賣掉200多隻燒雞。」攤主陳征說,比賽期間助農市集迎來很大的人流量。

文昌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局長鮑光余說,排球是文昌老百姓最愛的體育運動,此次排球比賽在多個鄉鎮舉辦,不僅豐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帶動住宿、餐飲、交通等周邊消費,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助力。據文昌市旅文局統計,自6月30日開賽至8月13日,賽事合計接待觀眾48.5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8億元人民幣(約3883萬美元)。

足球 北京 租車

上一則

中國首位染疫明星 「浪姐」金莎確診 工作人員證實

下一則

名校低就? 史丹福大學博士考鄉鎮公務員 網友直呼「想不通」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