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回家」奪建築諾貝爾獎 劉家琨擁獨特美學

拿下2025年普立茲克(pritzker prize)建築獎的中國建築師劉家琨1956年出生於成都,母親是醫師,他卻表現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17歲時,劉家琨成為「知青」派往農村工作,22歲時被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併入重慶大學)錄取,1982 獲得建築學工程學士學位。
他曾短暫任職於成都建築設計研究院,卻又自願到西藏「下放」,沉浸在文學創作之中。回憶年少輕狂,劉家琨形容「當時我最大的優勢就是無所畏懼,以及我的繪畫和寫作技巧」,幾乎放棄了建築師生涯。1993年他參加上海美術館的大學同學湯華建築展,這才重新點燃了對建築師的熱情,相信「建築環境可以作為個人表達的媒介」。
「我是半路回家的建築師!」這樣的經歷讓劉家琨成為中國罕見的「文人建築師」,擁有獨特的價值觀與美學。
1990年代,美麗悠閒的成都吸引一批藝術家來此定居,劉家琨就從幫藝術家蓋工作室著手,逐漸實踐他的理想。
2008年中國發生汶川大地震。對劉家琨來說,這一年是「地震元年」。他深入災區,為一位在地震中死去的16歲中學生,打造「一個人的紀念館」—胡慧珊紀念館。
「再生磚」不只運用於地震災區,更成為劉家琨獲得普立茲克獎的關鍵作品。他將再生磚廣泛運用於上海諾華大廈、四川井坊博物館和西村大院。「西村大院」獲得普立茲克獎評審團的極高評價。
「西村大院」位於成都青羊區,周邊是大片住宅區。建築面積達約四萬坪,營造出一個公園般的巨無霸院落。劉家琨指出,他把西村大院做成一個書架,讓餐廳等各種商店進駐,「讓商家自己像書本一樣往裡塞」,各自擁有表達空間,卻統整在同一秩序中。
普立茲克獎評審團指出,「西村大院」為自行車和行人提供開放又封閉的空間,宛如一座充滿活力的微型城市,裡面有文化、體育、娛樂、辦公和商業活動,同時允許公眾觀看周圍的自然和建築環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