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 美忽略中手握3大籌碼 遲遲等不到北京求饒

紐約時報分析,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關稅的「極限施壓」,反而導致美中實質貿易禁運,美方部分官員私下坦承未能精準預測中國的反應,忽略了中方手握的三大籌碼:報復手段的深度、對經濟痛苦的容忍度,而且還能把經濟疲弱怪罪到美國。
美國持續對中國採取貿易強硬態度,關稅稅率屢往上加,目前已達到145%關稅,一些商品更累加達245%,但中方持續以報復強烈反擊,對美國商品課徵的關稅稅率達到125%。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和財長貝森特都暗示想調降關稅,前提是要「互相」調降,北京迄今仍無動於衷。
紐時指出,北京正在採取的策略似乎是要讓川普感受到「引火自焚」的痛苦,若川普不想先打電話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不會接到習近平的電話。其他國家顯然正在觀察並記取中國策略能帶來的收穫。
報導指出,美方部分官員私下坦承並未準確預測中國的反應,川普似乎認為以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量,北京會是首批求饒的貿易夥伴之一。
曾在拜登政府商務部任職的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美中貿易資深研究員易明認為,川普團隊似乎忽略中國的三個籌碼:報復手段的深度、對經濟痛苦的容忍度,以及習近平拿美國當經濟疲弱代罪羔羊的能力,「這場懦夫賽局迄今無所進展,唯獨加強習近平的海內外地位,反倒讓美國看起來搞不清楚狀況、又找不到方向。」
康乃爾大學經濟歷史學家莫鐸(Nicholas Mulder)認為,中方為因應美方再度發起貿易戰,已籌備多年,對經濟陣痛容忍度大為提升,也更有能力抵禦升級。
對於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時,批評美國目前的外交政策混亂。他不看好川普能把製造業工作帶回美國,也不認為美國採取的措施會讓其他國家疏遠中國。
馬凱碩的說法是,中國固然受惠於全球化,但美國也是。川普擔心貧富差距「合情合理」,但想逼工廠的工作回流到美國,這個想法很可能行不通。
馬凱碩表示,中國會因為與美國的貿易戰而受創,但「中國打算以短期痛苦換取長期利益」。
他聲稱美國政策混亂是「送禮給中國」,而其他國家不會疏遠中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