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初裁加稅中電動車 環時批向保護主義「舉白旗」
歐盟委員會12日發布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最高達38.1%的臨時反補貼稅。中媒環球時報以社評回應這一結論極不公正,表明歐委會在面對事實、規則與道義時,選擇向人人喊打的保護主義舉了白旗。
環球時報社評指出,這起調查是一場帶有強烈主觀意識的有罪推定,從一開始就沒有按照符合世貿規則的調查機制來進行。盡管如此,中國汽車產業界還是採取了積極配合調查的態度,按照調查部門要求提供材料。但歐方濫用「可獲得事實」規則,裁決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與其說這是對中國企業的「結論」,不如說它是歐洲一些人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的一次明證。
歐委會的公告顯示,將對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分別加徵17.4%、20%和38.1%的關稅;對其他參加應訴的製造商將征收21%的關稅。一些分析認為,比起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關稅的瘋狂之舉,歐盟選擇了一個相對「折中」的數字,表明它一方面對美國的壓力有所交代,同時也寄希望市場可以自動消化這一稅率,讓它不至於對自己形成太大反噬。
社評指出,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問題根本不在於企業能否消化、市場能否接受,而是面對全球化、面對自由貿易、面對綠色發展,歐盟是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還是逆潮流而動的那一邊。
社評說,現在一些歐洲國家表面上希望通過加稅的方式阻止中國產品進入歐洲市場,但它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是,希望能在新一輪的激烈競爭中占得上風,能夠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創造GDP。歐洲過去多次經歷貿易戰,歷史經驗已經反覆證明,關稅從來都不是保住競爭力的藥方。這些國家需要汲取歷史經驗,同時更富有遠見,看到並及時把握中歐合作的廣闊前景和巨大機遇。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