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拜登任內最後會議 聯準會會議將至 市場預期將降息1碼

俄羅斯暗酸南韓政局不穩 南韓外交部超嗆回應了

以哈之戰 中或迎來戰略機遇期 北京「怎麼抓」成關鍵

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軍事衝突不斷升級,圖為以色列的坦克及軍車集結。(Getty Images)
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軍事衝突不斷升級,圖為以色列的坦克及軍車集結。(Getty Images)

哈瑪斯突襲以色列,以色列高調宣戰,是為最新國際大事。這件大事在中國引來不同的反應,其中經濟界的反應,除了關注可能衝擊中國經濟,也關注到當局的表態,其中有經濟界人士在討論,這一事件是否預示著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又來了。

事發後,中國外交部將事件定名為偏中性的「巴以衝突」,中國國際關係學者稱之為性質激烈的「以哈戰爭」。而在民間,因以色列駐北京大使館要求中方譴責哈瑪斯,爆發了「哈瑪斯突襲以色列,中國線民攻占以色列大使館」的事件,其中說的「中國線民」是一類中國網民的另一稱呼,所謂攻占是其集群衝進以色列使館官方徵博,表達不滿,令其官微等同關閉,進入「一鍵保護」狀態。

中共官方表態有待進一步觀察,民間的舉動也要看其怎麼發展,倒是中國經濟界相當關注事件,有認為事態惡化。將令中國經濟進一步受挫;也有人認為如把握得當,則是「戰略機遇期」又來了。

事件爆發,正值10月9日中國股市長假後重開,中東戰爭氣氛是中國股市開市受挫的背景之一,中國經濟界私下的分析、預測就更加多。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一向敢言,他是中國學者中少有公開發表即時分析者,他認為1973年時發生了類似的情形,當時國際原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上漲到了每桶12美元,黃金從100美元一盎司飆升到了800美元一盎司,開啟了70年代第一輪石油危機和接踵而來的滯漲潮。

這位經濟學家預期,「歷史從來都不會簡單的重複,但是往往會押韻」,中東是全球原油主要產地,原油價格波動會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節波動。中國是主要的原油進口國,雖然有脫鉤和外資流走,中國對大宗商品價格仍然敏感。何況已有經濟學家警告,中國經濟可能由通縮走向通膨。

另一位曾是中國國防大學教授,被認為是軍方學者的公方彬,現在解甲為「獨立學者」。他透過社交媒體公開發表分析,認為剛開場的以哈戰爭,是又一次深刻認識和正確處理國際關係的機會。大國小國都要處理國際關係尤其與自己利益攸關的國際關係,由此有了國家態度及其站位抑或站隊。

比如,正在進行中的以哈戰爭,站在哪一方說話或選擇中立(明中暗傾),又將是一次影響深遠的選擇乃至抉擇,尤其對於深度介入的國家而言。

另一位姑隱其名的經濟學者私下交流時說,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又來了,現在就看抓不抓,怎麼去抓。所以,以哈戰爭,其實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十字街口。

所謂「戰略機遇期」,其實就是說某種特定的國際環境,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特別的條件。核心內容就是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後來在江澤民時代演繹為「悶聲發大財」,到胡溫時代主要表現為「不折騰」。而正式在中共中央文件中出現,則是中共16大將之定為重大戰略判斷,以後中共大小文件都會提「戰略機遇期」。

中共20大出現一個新提法,即「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時期,這大概是面對現實,自中美貿易戰開始,機遇漸失,其後更有了大脫鉤、新冷戰。但仍有不少學者堅持中國應有新的「戰略機遇期」,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一年前曾發長文,議論「中國發展還有戰略機遇期嗎?」他認為從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看,中國都還會有「戰略機遇期」,在關鍵時刻,要抓住機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同類似的觀點,是有經濟學家認為,今次以哈戰爭爆發,類似當年的「911」,是「戰略機遇期」送上門來。

以色列 中共 哈瑪斯

上一則

中國首位染疫明星 「浪姐」金莎確診 工作人員證實

下一則

名校低就? 史丹福大學博士考鄉鎮公務員 網友直呼「想不通」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