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打電話(上)

1
一到晚上九點,夜幕低垂,住宅區家家戶戶的百葉窗都關閉了。此刻,六十五歲的蕭力華開始緊張起來。她在自家踱著步子,目光不時瞥向手機屏幕,生怕錯過了在北京的母親打來的微信電話。你可能要問,她給母親打過去不是更好嗎?可是,力華的媽媽雙耳失聰,聽不見微信的鈴聲。九十三歲高齡的老人,身心在時間的侵蝕下逐漸衰弱,歲月的沙漏剝奪了她的聽覺,微信的鈴聲對她而言,不過像無聲的嘆息。年邁的她,記憶力如同秋日的落葉,隨風飄散。
蕭力華心想,現在是北京午飯後一點,母親吃完午餐,準備要午睡,或許會忘記戴上助聽器,即便戴上,也可能因為保母疏忽,錯過了撥打微信的時機。幸虧母親能閱讀微信的信息,雖然每天都看微信,卻不知道如何打微信電話,需要保母的幫助。
看到牆上的時鐘過了晚上十點,力華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她知道母親這會兒已經躺在床上睡著了,不必再等她的電話了。丈夫老李見妻子失落的神情便說:「媽老了,我們要體諒她,也許明天她會記住給你打電話。」
「唉,也許明天媽又忘了,我擔心她的身體啊。」力華說。
她的目光落在老李身上,眼裡浮現出複雜的情緒。她清楚記得幾年前,老李還時常和他的母親視頻通話,母子倆在手機視頻上談笑風生,言語間滿是親暱。沒想到,2022年底席捲中國大陸的新冠疫情,奪走了無數老人的生命,也無情地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老李的母親,力華的婆婆,雖然僥倖活了下來,人卻癡呆了。病毒摧毀了她的心智。從那以後,昔日精明幹練的老太太成了一具空殼,眼神呆滯、意識混沌,終日臥床不起。力華還記得,曾經老李每隔三天,便要與母親嘮上幾句家常,如今屏幕那頭再無熟悉的笑聲,只有老李沉默的嘆息。
幸而,老李的小弟媳婦毅然辭去工作,悉心在家照料婆婆,讓遠在異國的他們稍稍寬慰。儘管不能親自侍奉在側,他們仍定期寄去生活費,盡一份孝心。可錢卻填不滿歲月帶來的缺憾。
此刻,讓力華牽腸掛肚的,除了對母親的感情,還有一份擔心、不放心。母親九十多了,她的兒女也老了,照顧母親的貼身保母顯得格外重要。
2
六年前,力華的母親八十七歲時,家中雇用了保母春玲。春玲四十六歲,來自東北農村,改革開放後,隨農民大軍湧入北京,成為一名保母。據說她曾照顧過老人,經驗豐富。起初三年,母親身體尚可,生活基本自理,家中另有一位年紀較大的親戚負責做飯和打掃衛生,春玲的任務並不繁重,只須定期為母親洗澡、按摩、洗衣。那時的春玲基本沒有怨言,對工錢也頗為滿意。
歲月不饒人,母親的健康狀況逐年下滑,春玲也感到工作越來越沉重而且單調乏味。她開始對照顧老太太感到厭倦,不滿漸漸滋生。
母親九十二歲那年,力華回到北京,陪伴了母親六個月,親眼見證了她日漸衰老,也察覺到春玲態度的變化。母親的腿腳不再靈便,從臥室到衛生間,短短的距離竟要耗費十分鐘。春玲不得不攙扶著她,一步一步前行。母親踢踏、踢踏的腳步聲,彷彿訴說著她的行動艱難。
「春玲,我想上廁所。」母親扶著牆,顫巍巍地站起身。
春玲正沉浸在手機屏幕上的短視頻中,頭也不抬地回應:「您不是剛去過嗎?」
「我現在憋得慌。」母親的聲音帶著焦急。
春玲嘆了口氣,不情不願地放下手機。扶老太太上廁所是最麻煩的,得幫她脫褲子、便後清潔。剛來時,她還會細心地給老太太擦潤膚露或者爽身粉,現在卻連碰都不想碰。她的動作變得機械而冷漠,只是在完成一項不得不做的任務。
力華默默注視著這一切,她深知歲月無情,母親的衰老是無可逃避的自然規律,但春玲的態度卻刺痛她的心。曾經,春玲對老太太的關切與耐心,如今被冷漠與不耐煩取代。在這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正在悄然流失。那些曾經促膝長談的時光,已被充滿信息的屏幕所占據。據說,很多現代人每天花費四至八小時沉浸在手機世界裡,卻疏於和他人面對面的交流。
母親的健康狀況一日不如一日。腰腿疼痛像一條無形的鎖鏈,緊緊纏繞著她的身軀,每一步都彷彿踏在雜亂的碎石上,連呼吸都帶著沉重的嘆息。
春玲的態度也如變幻莫測的天氣,她的聲音時常在屋內迴蕩,帶著刺耳的尖銳,毫不留情地刺激著母親脆弱敏感的心。力華看在眼裡,心中隱隱作痛。她多次提醒春玲,勸她放下手機,多些耐心與關懷。春玲似乎聽進去了,接下來的幾天裡,她的態度會有所緩和,但不耐煩的情緒,依舊暗流般在她心底湧動,時不時在無人處悄然浮現。(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