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沽影院看電影
我小時看電影都在天津大直沽影院,我奶奶叫它「戲園子」,說是解放前一大戶人家的私人戲院。我模糊地記得,我很小的時候,父親抱著我進去過,很多木頭柱子頂著房頂,觀眾坐在長板凳上。後來經過重建,我上小學時,座位都改成翻板座椅了。幾十年前,學校經常組織我們到大直沽影院看電影,至今總是念念不忘。
影院大門是對開的多格木門,右側是售票處;售票口是個拱形小口,要登上台階買票;窗口一側掛著小黑板,寫著場次和片名。影院就一層,沒前廳,大門後用垂地紫色絨布拉簾和場內隔開。
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排著隊跟著老師去看電影,學校主任和服務員大姨組織進場。影院中間和靠牆兩邊的走道是小斜坡,一排排固定的座椅背面印著座位號;後幾排座位高,有台階,坐那能聽見放映機的沙沙聲和換膠片的卡卡聲。
我們每次走進影院,立刻響起一片掀座椅聲音。從放映口射向銀幕的光柱就在頭頂,偶爾有人路過或舉手,銀幕就出現黑影。影院沒暖氣,一點兒也不覺得冷;房頂那幾個大吊扇很高,一點兒也不覺得熱。
小學時,老師拿著全班的票,進場不檢票;到中學,票提前發到同學手裡,有的把票丟了、有的把票和衣服一塊洗了,老師跟檢票大姨說一聲都讓進。
那時候,我們看得最多的是逐步解禁的老電影和動畫片,對一些影片的台詞、服裝記得特別清晰。小學看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姐妹在暴風雪中拚死保護生產隊羊群的故事還寫進語文課本,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當年我是學校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學跳蒙古族舞蹈時非常興奮,當穿上蒙古服裝時,覺得自己就是小英雄。
電影看多了認識的演員就多。看「英雄兒女」,王成的爸爸一出現,滿場哄然大笑,他在「鐵道衛士」裡扮演趙師傅,在「甲午風雲」裡,扮演掛白旗逃跑的艦長方伯謙。同學們幾乎都記得電影裡的經典台詞,看「地雷戰」,會和片中兒童團員一起說:「不見鬼子不掛弦」。
看電影最討厭遲到的:全場一片黑暗,突然服務員的手電光亮了,準確無誤照著一個座位,一會兒就聽椅子啪地一響,雖然時間很短,但同學們還是受到影響,心煩地往那邊看一眼。
看電影最怕突然斷片:當你整個人都沉浸在電影情節中,突然銀幕上出現急速的黑白交叉亂片,影院驟然變一片明亮,滿場是起哄聲、拍打椅子聲和刺耳的口哨聲。老師和政教處主任馬上站起來環視四周,不過他們開始皺著眉,卻很快笑了,大家立刻靜下來,影院的燈還沒來得及關,就接著放映了。
那時幾個影院同時放一部電影,有專門跑片的,騎著摩托車,身後是裝膠片的鐵箱子。每次在馬路上看見,我心裡總是念叨:快點兒,快點兒,可別晚了。
正值文革當中,就那幾部電影,反反覆覆也看不膩,每次看完電影之後,興奮勁兒得延續好幾天。下課後,老師剛走出教室,就有男生搶先衝到教室門口用後背擋住大家,說:「讓列寧同志先走。」這是「列寧在一九一八」的台詞。有的男生擦完黑板,抖著兩隻手,學著「地雷戰」裡地雷沒偷成摸了滿手屎的鬼子,說:「由西!」逗得我們哈哈大笑。
還有一次快放學時,天陰沉沉的,我們正上自習課,教室小喇叭響了,通知提前放學回家,大家歡笑著整理好書包,等著班主任老師,別的班同學都出教室了,我們還坐著。前排一位男生推開教室門往外看看,然後站在講台上,學著「半夜雞叫」裡周扒皮的腔調說:「天都亮了,雞都叫了,你們還不下地?」說完,帶頭走出教室。幸虧他,那天班主任老師沒來。
改革開放以後,我也去過天津的幾個影院,看過香港、日本、美國的大片,還有國產經典,很振奮,但現在經常懷念的,總是在大直沽影院看的老電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