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至味之麵皮

陝南漢中雖然在行政區域畫分上屬於陝西,但物產風貌、生活習俗,卻與人們印象中黃土飛揚、滿口秦腔的陝西截然不同。一道大秦嶺成為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而漢中盆地剛好處於這秦嶺的南麓,豐茂的植被、溫暖濕潤的氣候,讓這裡成為西北的「小江南」,自古便盛產優質的稻米,因而人們的主食便以稻米為主。千百年來家鄉的百姓們以稻米為原料,創造出了諸多的傳統特色飲食,最為出名的就屬「漢中麵皮」(見圖)了。
到了漢中,無論是城區還是鄉鎮的大街小巷,映入眼簾最為頻繁的小吃招牌,非「麵皮」莫屬,當然在這「麵皮」二字的前面會冠以各種的修飾詞,諸如漢中麻辣香麵皮、漢中熱麵皮、漢中五彩麵皮等等,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圍繞著「麵皮」做文章。人們常說:到了漢中,不吃麵皮,等於沒到漢中。尤其在漢中人的早餐和夜市攤中,麵皮猶如老戲裡的主角一樣,擔當著絕對優勢的戲分。
漢中雖說是個小地方,但在中國還算是小有名氣,自秦漢以來就築城設治,算起來也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上海、南京、台北都有以「漢中」冠名的街道。且不說漢高祖劉邦的基業始於此地,但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大都對漢中多有印象。關於漢中麵皮的起源有諸多傳說,其中之一便與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有關。
據說曹操帶兵攻占漢中,一日途經褒斜棧道,因道路艱險,幾輛裝有稻米的糧車不慎跌落褒河水中,經過河水浸泡的米已難以蒸煮成形。為免於責罰,運糧官靈機一動,就令人將這些浸泡過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漿,在蒸籠中蒸成薄餅,然後用士兵手中的大刀切成條狀,加入調料調拌後讓士兵充饑。
恰好曹操路過,好奇也拿來一碗品嘗,平日裡吃慣了大魚大肉的曹操,覺得這東西軟香爽口,很是喜愛,見其形似麵條,剛蒸出來又薄如皮,便隨口謂之 「麵皮」。不管這傳說是真是假,但漢中人祖祖輩輩吃麵皮的歷史,確實已很久遠。
外地人初到漢中,乍一聽這「麵皮」二字,感覺好像與米無關,但品嘗後又疑惑,這明明是用大米為原料製作的,為啥要叫成「麵皮」而不稱之為「米皮」?究其緣由,主要還是其形狀本來就如同麵條,就以其形為主而命名,約定成俗後便成為特色符號。這就如西安的名小吃「肉夾饃」,明明是肉夾在饃中間,總不能把它叫著「饃夾肉」吧?
說起來,秦嶺以北的關中確實有一種類似的小吃叫「秦鎮米皮」,其製作的原料和方法幾乎與漢中麵皮一樣,但漢中麵皮的調製和口感,與其卻存在較大的差別,如果因為原料一致而都稱為米皮,就難以體現出漢中麵皮的地方特色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