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練過攤(上)
從來不曾留心過那條巷子的名字,只知道沿著青石板路向前走,一直走,再拐個彎,就可以走到小鎮的電影院。那時候最大的娛樂活動,就是看學校的包場電影,「雷鋒」也好,「九色鹿」也罷,無論影院放映的是什麼,我們都看得津津有味。
然而我往這條巷子走,更多的時候不是為了去看電影,而是為了去電影院門口的菜市場買菜,或者賣菜。
電影院門口有個小廣場,那是鎮上最具規模的一塊閒置場地了,小鎮的露天菜市場就以這裡為中心向周邊輻射開來。賣菜的多是住在小鎮附近的菜農,他們把自己的蔬菜整整齊齊地碼在一塊尼龍布上,不用吆喝,提著籃子的鎮民們便會主動過來詢問價格。
那年輕的買菜人,多半要趕著上班,也不多作比較,買了菜就匆匆走了;那年紀大的卻是退了休的,早睡早起的他們已經在公園裡舒展過筋骨,此時趁著一早的菜新鮮,要好好地挑上一把。喜歡討價還價的多半也是他們,你若不願意便宜賣,他們便會作勢要走。賣菜的早已熟悉了那幾張面孔,知道他們有的是時間閒逛,一會肯定還會再回來。有那非買便宜貨不可的,會等到中午邊,賣菜的陸陸續續收了攤,這時他會跑過來,出一個很低的價格,把那餘下不多已經半蔫的菜都打包走了。這對急於回家的賣家來說不過是順水推舟,對買家來說,則是省下一分是一分了。
我們家其實很少特地到菜市場買菜,父母平時都是量入為出。家養的年豬也就是在剛宰殺那幾天能讓我們嘗個鮮,其餘的則醃成鹹肉,計算著從年頭吃到年尾。家裡年年都會養一窩雞,牠們自己會去竹林裡覓食,雄雞高歌催我們早起,母雞產蛋為我們提供重要的營養來源。後院還有兩分薄地,種了茄子、辣椒、南瓜、絲瓜等,還有一些常見的葉菜,一年四季,至少有三季能自給自足。
菜園青黃不接的時候,便是我跟著母親逛菜場的時節。精打細算的母親總要貨比三家,她尋求的是物美,還要價廉。我卻常常不耐煩,便會去廊簷下欣賞花花綠綠的電影海報,或者坐到門口的台階上,看那擠擠挨挨的人群。那賣菜的和買菜的,從穿著打扮上就可以區分開來,言談舉止方面相差倒不是太大。他們或一邊嘮嗑,一邊漫不經心地挑挑揀揀,或先是爭得面紅耳赤,卻很快又握手言和,言笑晏晏……,凡此種種,似乎比電影裡演的還要熱鬧些。
其中最精神抖擻的,當然要數那戴著紅袖章的市場巡查員了,他們來維持市場秩序,順便徵收一下衛生費或者管理費。那賣菜的,滿面堆笑地把皺巴巴的紙幣遞上,以此換回一張可以自由擺攤的票據。(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