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中國城舊事(下)
和餐館老闆一樣,他把我「小」看了。我當然知道什麼是「摻沙子」,文革中林彪身邊自己的派系人馬很多,毛澤東不信任他,就派不同派系的人馬在林彪身邊工作,可以產生組織內互相猜忌、牽制的作用,雖然意見分歧降低了效率,卻加強了控制。這樣的謀略被稱為「摻沙子」。
店主說我不懂,我也不和他們解釋。那時開錄像店有時顧客少,店主常常和朋友一起下中國象棋,我也就湊過去看棋,他看我懂棋,就建議大家在中國城辦一個棋館,大家有空在一起切磋棋藝。他的這種想法很不現實,西雅圖的華人不多,下象棋還需要棋館嗎?但他的想法足以說明在美國生活的孤獨,平時連找一個下棋的人都很難。當然,自從CD光碟流行之後,他的錄像店開了幾年就關閉了。
回憶三十年前的西雅圖生活,最有感觸的是坐公車去中國城,那一種慢節奏的生活感受,一趟公車往往要停很多站,在車上可以休息看書聽音樂,還可以欣賞車窗外的風景。很多停靠站都是當地小街,街景大都類似:獨立屋、公寓、餐館、加油站和大同小異的各種商店,是我了解西雅圖的最初畫面。
在車上最值得觀賞遠方的景色,過華盛頓湖上的大橋的時候,普吉特灣的山巒像屏障一樣橫立在海上,尤其在多雨的西雅圖,它們就像海市蜃樓一樣掛在天邊,那是西雅圖特有的朦朧美。還有那清澈的華盛頓湖水和水上的船屋,又是一種沉魚落雁之美。
我也是在中國城考到駕照的。剛來幾天我就學開車,由中國城的一位師傅教我學車,很快就會自己開,就在我們附近的機動車管理部考試,但是考了幾次都沒有通過,原因除了我聽不懂美國考官的英文之外,還因為是借了朋友的舊車考試。
有一次路邊停車後我關閉引擎,考官要我繼續開時,我的引擎卻發動不起來,考官馬上搖著頭,在我的考試紀錄上打叉。完了!但我的車還是要開回去,好在我的汽車引擎喘著粗氣呻吟了一陣之後,才把車發動起來。後來借了朋友的一部好車,又專門到中國城的車管考試,有中文考官,很順利就得到駕照,之後就很少坐公車了。
生活工具越先進,生活節奏就越快,心態就更緊張,即使坐公車也是低頭看手機,那些坐公車到中國城的閒情逸致,也成為難以忘懷的美好時光。
九○年代的西雅圖中國城本來就很小,現在又有了宇和島屋超市和其他族裔的店家,中國城是愈來愈小了,舉辦的大型活動也愈來愈少了,很多活動移到了僅隔一衣帶水的貝爾維尤市,駐西雅圖台北經文辦事處也搬離中國城中心區域了。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但西雅圖華埠卻留下我不可抹磨滅的記憶,那是一段特殊的不可割捨的經濟和文化融合的歲月,更是留在每個曾經歷過那段歲月的華人永恆的記憶,應該在西雅圖華人史冊上寫下濃厚的一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