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聞笛聲話中秋
立秋傍晚,雲霞夕照,離我家不遠處傳來悠揚的笛聲,旋律緩慢、抑揚頓挫的笛聲打動我的心弦,引起情感共鳴。我吹笛子也有五十年,知笛音裡有春花秋月的感懷,遠聞笛聲,腦海浮現出「紅樓夢」賈母帶眾人中秋賞月品笛的情景。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淒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三次出現了中秋夜品笛。
第一次是「賈母因見月至中天,比先前越發精采可愛,因說:『如此好月,不可不聞笛。』因命又將十番上女孩子傳來。賈母道:『音樂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遠遠的吹起來,就夠了。』」賈母懂得遠聞笛聲之妙。賈母帶眾人賞桂花,聽到桂花樹下嗚咽悠揚,吹出笛聲來。明月清風,天空地靜,默然相賞,大家稱讚不已。賈母笑道:「果然好聽嗎?」眾人笑道:「實在好聽。我們也想不到這樣,須得老太太帶領著,我們也得開些心胸。」賈母道:「這還不大好,須得揀那曲譜越慢的吹來越好。」說著,便將瓜仁油松瓤月餅和一大杯酒,命送給譜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細細的吹一套來。
第二次是「桂花陰裡,嗚嗚咽咽,裊裊悠悠,又發出一縷笛音來,比先越發淒涼,且笛聲悲怨。賈母聽此聲音,不免有觸於心,禁不住掉下淚來,眾人此時都不禁有淒涼寂寞之感」。
第三次是「林黛玉在凹晶館聽到笛韻悠揚起來,對身旁的史湘雲笑道:『今日老太太、太太高興了,這笛子吹的有趣,倒是助咱們的興趣了。咱兩個都愛五言,就還是五言排律罷。』」在月光之下,湖畔之上,遠聞笛聲的湘雲和黛玉聯手吟出「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的詩句。
上述描寫中秋賞月品笛,是以賈母為中心。賈母是賈府高層代表人物,生長於名門豪族的她,長期接觸家宴戲班,熟知管弦舞榭歌台環境,積累了豐富的笛簫欣賞經驗和樂器品鑑能力。在她的指點和安排之下,全家老少三代中秋夜飲酒賞月,品笛於凸碧堂,顯現出年長的賈母有閱歷且懂生活的高雅風範。笛聲反覆出現是先喜後悲,賈母落淚,是憶昔感今,對繁華末世的傷感。
懂音樂的黛玉在凹晶館聞笛聲,產生聯詩靈感;曹雪芹在此章回的只聞遠處有笛聲,不見吹笛人蹤影的隱喻描寫,耐人尋味。「凸碧堂品笛」也許是作者親身經歷過或曾經感受到的,他用清雅文字記述寧靜月夜笛聲悲喜交錯的出現,給人留下賈府三代人中秋夜團圓的難忘印象。
記得小時候中秋賞月時,母親會給我們兄弟姊妹每人一個伍仁月餅和一顆大鴨梨。平日家裡很少吃水果,偶爾吃,也是切開分瓣吃,因人口多,吃水果是奢侈開銷。唯有中秋節,每個孩子可以吃一整顆梨,我問母親為什麼?母親說:「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梨要整個吃,不能分離。」我聽懂母親的話,明白團圓的重要,覺得收音機裡傳出的「花好月圓」,歌詞寫著「浮雲散,明月照人來,團圓美景今朝醉」,唱的就是團圓好。
少年時代,我喜歡吹笛子,是受到鄰家大哥的影響,他是退伍文藝兵,會吹笛子。每當晚飯過後,他都會吹幾首流行曲目,笛聲穿透窗扇,音符飛入我家,笛聲悅耳,誘我買來竹笛跟他學。後來我可以吹「茉莉花」、「姑蘇行」、「沂蒙山小調」、「牧羊曲」等,每到中秋節,我會吹應景曲子,如「十五的月亮」、「彩雲追月」、「月光下的鳳尾竹」。
年輕時,我喜歡節奏歡快的笛曲,隨著年齡增長和在海外生活經歷,開始選擇傷感緩慢的曲譜。我覺得憂傷的曲子不僅能反映人生坎坷和在紐約創業的艱辛,而且緩慢悲戚曲調中內涵淒美;淒美裡存有力量,力量中蘊藏期望,期望吹出舒暢,釋放心中惆悵情緒。譬如「梁祝化蝶」,每當吹這首曲子前奏時,我腦海裡就會出現兩隻蝴蝶由遠至近、翩翩飛來的雙雙徘徊情景,其實這是幻覺,但它是笛音的魅力和感染力,自己的情感也融入曲調中。
中秋將至,想起賈母中秋賞月品笛,那風光無限、榮華富貴早已蕩然無存,公子金釵也已生死離散,讓人感到世間風雨滄桑。「看紅樓落淚,替古人擔憂」,雖說有些杞人憂天,但賈母中秋品笛描寫的很美,美就美在仰望明月,遠聞笛聲,給人多少聯想和意境。笛子短小,但竹管發出的音聲回想耳畔,震撼心靈。今年中秋之夜,我會吹一曲「春江花月夜」,用笛聲與秋月對話,抒發游子思鄉感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