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美對以色列旅行警示升至最高級 這些地方也不要去

人生下半場居住首選 退休華人讚移動屋像世外桃源

作家的緣分-隱地日記四則

聽新聞
test
0:00 /0:00
瓊瑤小說和電影,代表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風華。(本報系資料照片)
瓊瑤小說和電影,代表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風華。(本報系資料照片)

12月14日(星期六,晴)

▋啊,怎麼都在1975年

12月3日(編按:四則日記皆寫於2024年),剛傳出歌壇影壇奇才劉家昌因病辭世,第二天──12月4日,又突然爆出作家瓊瑤輕生的消息,於是報紙和新聞媒體幾乎都在談論這兩人離奇的故事,我還意外收到朋友傳來瓊瑤最後的兩封書信:憶亡夫──〈不如歸去〉和〈寫給朋友/知音〉。

此外,我也收到書品寄來了他師大附中學長張哲生貼在臉書上的一篇文章,內容寫的是關於瓊瑤的一本書──《女朋友》。

我看過瓊瑤的小說和她小說改編的電影,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幾度夕陽紅》,而從《六個夢》中一篇改編成電影的《婉君表妹》,則是我青年時期極為喜歡的一部電影,一直到今天,腦海裡仍鮮明的留著電影裡許多難忘的畫面,特別是當年三位飾演少爺的江明、王戎和馮海,以及女主角唐寶雲。

而最可愛的是四位童星,飾小婉君的謝玲玲,還有三位小少爺:伯健、仲康、叔豪,分別由嚴禮、余嘉(後改藝名余繼孔)和巴戈飾演。巴戈一直是我最難忘的小童星,直到長大成為節目主持人,我仍喜歡看他的憨態。

瓊瑤的《女朋友》在她的六十多部著作中並非特別引人注目,然而當我讀完張哲生臉書上的文章,突然極為渴望有機會能找到老電影看一遍。

因為張哲生筆下寫的文字太有吸引力了,特別是他提到《女朋友》一片,於1975年3月29日青年節在台灣上映。

由於1975年7月20日,是爾雅出版社創業的日子,只要是1975年發生的事,對我來說,都會牢牢記住。可是我從未聽過《女朋友》這部電影,如今隔了快五十年後的今天,聽來樣樣稀奇。

張哲生說:《女朋友》的故事,來自歌星高凌風的一段戀愛史──高凌風原名葛元誠,1971年中國文化學院外文系畢業後,因愛好熱門音樂,心高氣傲求職不順,一日,和朋友在台北西門町萬國戲院旁小巷的樓內練歌時,聲音吸引了路過的瓊瑤,上樓旁聽因而結識,後來兩人成了朋友。

高凌風後來把自己的戀愛故事告訴瓊瑤──他苦戀著的一個女孩剛離他而去,不久又認識了一個女孩,然而自己的激情已失,徘徊於得失之間。瓊瑤將這段故事告訴導演白景瑞,結果拍成了《女朋友》。

通常瓊瑤都是先有了小說,才改拍電影。只有這部剛好相反,電影在先,然後瓊瑤又將其寫成小說。

有趣的是,電影請來了秦祥林飾演高凌風,兩位女主角,分別由蕭芳芳和林青霞合演。電影拍完後,秦祥林和蕭芳芳結為夫妻。從1975年到1978年,婚姻維持了三年,離婚後的秦祥林,於1980年9月5日與林青霞在美國舊金山宣布訂婚,後來林青霞在1984年聽到原先的男朋友秦漢離婚的消息,立即和秦祥林解除婚約,經瓊瑤的撮合,林青霞再度和秦漢成為大家共知的情侶。

至於高凌風本人,在《女朋友》一片中亦得到一個角色,飾演影片中的森林管理員,又因在片中演唱電影主題曲〈大眼睛〉,一炮而紅,葛元誠乾脆以電影裡男主角「高凌風」作為藝名,自此邁向歌壇,大起大落,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藝人。

12月23日(星期一,晴)

▋西西之外

除了西西之外,在文壇中,我和瓊瑤也無緣分。

最近許多朋友和讀者見了我,總喜歡問一個問題:「你認識瓊瑤嗎?」並要我說說對瓊瑤和瓊瑤作品的看法。我說:「我不但不認識瓊瑤,而且從未見過一面。」說完這話,連我自己也感覺奇怪,怎麼可能?瓊瑤小我一歲,和我幾乎同時起步,1960年七月號,我的短篇小說〈傘上傘下〉發表於《皇冠》雜誌七十七期,就是那段時間前後,瓊瑤的一些短篇創作開始在《皇冠》出現,我也常在《皇冠》寫稿。

那時,寫作人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將自己發表的作品剪成一本剪貼簿,但剪貼雜誌上的文章,由於正反面,必須蒐集兩冊,才能完成剪貼,而雜誌社只贈送作者一本雜誌,如果想把自己的文章收進自己的剪貼簿,總要到書攤上再買一本。於是我異想天開,有一回,特地向平鑫濤先生要了瓊瑤的地址,我把她發表在《皇冠》上的文章剪寄給她,也希望她能將《皇冠》上我的文章剪寄給我,這樣當我們兩人剪貼時,都可以少買一份《皇冠》雜誌。那時真是窮啊!總在想著如何可以節省一些錢。

但我的信石沉大海,毫無回音。瓊瑤一定心想此人窮極無聊,而我後來也自覺無趣,從此剪貼文章時,不再找作家設法互換剪報,寧願咬著牙硬是再買一本。

不久瓊瑤因在《皇冠》發表《窗外》大紅大紫,我只在報章雜誌讀到關於她的種種消息,從未在任何寫作團體見她出現,所以見不到她,也不覺稀奇。

但半個世紀過去,回想起來,一個如此出名的作家,她和我前後寫作幾乎同時七十年,在同一個時空,卻從未見面,說不稀奇,也有些稀奇。後來我問了身邊幾位文友,大都也說未見過瓊瑤、不識瓊瑤,可見,她是真的有些避著「作家」。

在瓊瑤的世界裡,儘管也有紙和筆,但她來來往往的還是電視和影劇圈,在那個王國裡,無人不對她敬仰,她享受著一切榮耀。一想到文人世界的「酸言酸語」,瓊瑤避之唯恐不及,怎麼可能想要和什麼「作家」做個朋友,如此說來,她的墓誌銘應該留下這樣一句:在這花間翩然而飛的是一個熱愛寫作但從不想和「作家」來往的人。

12月26日(星期四,晴)

▋作家的緣分

一般人都以為交朋友、做夫妻,最好選擇興趣相近的,其實也未必盡然,甚至剛好相反。

譬如在瓊瑤《我的故事》一書第246頁有這樣一段:

我和慶筠,經過那次的「離婚」事件之後,兩人都知道,繼續維持我們的婚姻,只是維持我們的「悲劇」而已。我們可以理性的討論,發現我們婚姻中最大的問題,不是賭,不是窮,不是愛得不夠深。這些都可以改正,都可以克服,我們真正克服不了的問題,是我們的寫作。夫妻二人,從事同一樣事業,潛意識中,仍然有競爭。慶筠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的,是正統科班出身,他一直自視比我強。但是,今日的社會以成敗論英雄,寫得再好,只有自己看是沒有用的。他很迷惑,繼而迷失。他無法在我面前掩飾他的痛苦,他更做不到以我為榮。可憐的我,可憐的慶筠,我們因有「共同興趣」而結合,最後,卻因這「共同興趣」而分手。正像慶筠說的,我們不是神,我們只是一對最平凡的凡人!

文中的慶筠,本名馬森慶,筆名松青,是瓊瑤的第一任丈夫。他們的婚姻,最後所以失敗,關鍵居然是因有「共同興趣」──寫作,兩人因愛好寫作而結合,最後卻因愛好寫作而分手。

聽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卻也是事實。

瓊瑤的人生,像她自己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充滿離奇──1964年,是她生命裡最奇異的一年,這一年,她從高雄搬到台北定居,這一年,她離婚,這一年她瘋狂地寫作,她在《皇冠》和《聯合報》同時刊出連載小說,從年頭到年尾,她一年中出了六本書。

她把《煙雨濛濛》、《六個夢》、《幸運草》和《幾度夕陽紅》四本在「皇冠」出版的書,一一排在母親面前,終於透了一口長氣說:「雖然我一直讓妳失望,雖然我沒有考上大學,雖然我戀愛結婚離婚弄得亂七八糟,雖然寫了一本讓你們傷心的《窗外》……但是,我總算堅持著我從小就有的夢,走上了寫作這條路!媽媽,我鄭重地說:我會一直走下去的!」

1964年,瓊瑤二十六歲,回想十年前,她十六歲時,因為數學考了二十分,她曾仰藥輕生,瓊瑤想著自己的十六歲,如今隔了十個年頭,她想著十年裡的大風大浪,捱過了多少痛苦艱辛,終於走出了自己的路,1964年到了年尾,還有更多令她興奮的事,譬如《菟絲花》剛出版,接著,平鑫濤跟她說《潮聲》也馬上要出版了。

然而命運到底由誰掌控?1954年,十六歲的瓊瑤仰藥輕生,幸運地救了回來,有誰會想到,隔了七十年,她會再度輕生,且告知諸親友,她是翩然而去,顯然,這回她是為自己長篇小說寫的結尾,悲劇喜劇,她完全了然。(上)

瓊瑤在1964年這一年,從年頭到年尾共出了六本書。(本報系資料照片)
瓊瑤在1964年這一年,從年頭到年尾共出了六本書。(本報系資料照片)

瓊瑤 林青霞 劉家昌

上一則

讓我們別談論發生了什麼事

下一則

收集研究本土文物 陳水木期望辦展覽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