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雲話(下)
雲彩廠
某天下班時分,我坐網約車,和師傅說起北京的雲——那天的雲彩也很好看。
咱們這雲呀,有時候是別處來的。他突然說。
從哪兒來的?
內蒙古有專門生產雲的雲彩廠,你不知道?
是嗎?我驚訝了。
我也是聽別人說的。說那邊有廠子就是專門生產雲彩的。根據風向,生產出來以後就能飄到咱們這裡,跟趕羊似的。
好吧。我有些信了。他那口氣,讓我很願意信。
我好想去那樣的廠子裡看看啊。
張老師說
關於雲的消息基本都來自於北京日報。我有些懷疑是不是報社裡有一份專門看雲的工作,若果真如此,我簡直都有些想要應聘了。除了跟蹤報導雲,還有配套文章介紹雲的相關知識。如近日的雲是什麼雲,為什麼會這麼美之類的。時不時的,就會看到有位名叫張明英的氣象專家被記者採訪,他是北京氣象台高級工程師,我一直以為是位女士,查了資料才知道是位男士。
以張老師的說法,北京夏季最常見的這種雲叫對流雲。如果低層中的空氣溫度明顯高於高層的空氣溫度時,大氣就處在一種不穩定狀態,低層暖空氣會做上升運動,從而形成對流。上升運動的暖空氣溫度不斷降低,當達到凝結高度後,水汽就會凝結形成雲,這就是對流雲。一般來說,對流雲根據對流強度分三個階段,初期形成的是淡積雲,這樣的雲特點是雲體較鬆散,雲頂向上凸起,底部又相對平坦,看上去很蓬鬆,好似朵朵棉花糖在天空中飄浮。如果對流不那麼強烈,這種雲朵出現時就是晴天,在蔚藍天空的映襯下,看上去更加潔白無瑕。對流旺盛時的對流雲就是濃積雲和積雨雲,雲體如山似塔地層疊在一起,此時就預示著雷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要來。
從張老師這裡我還知道了「東北冷渦」,來自於東北地區高空冷渦天氣系統,被簡稱為「東北冷渦」,它會使高空大氣溫度明顯變低,從而使高低空氣溫差變大而造成大氣的不穩定,在不穩定的大氣層結條件下,極易產生空氣上下的熱對流,低層空氣上升遇冷……雲來了。
東北冷渦系統四季都有,初夏時節往往表現得更突出,極易產生強對流天氣,表現在空中就是雲層複雜,雲的種類繁多,且此時的北京還沒有進入三伏天,空氣濕度小,所以大氣也很透亮,能見度比較好,藍天更藍,雲朵自然也更美。因此初夏可以說是北京觀雲的最好時節。
為什麼有時候可以連續好幾天看到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美雲?
張老師說,因為冷渦系統比較穩定,往往可以在原地維持三到五天。
看著伸手可摘的雲到底有多低?
張老師說,看著很低的雲其實也都在七、八千米的高空,所以濕度和能見度特別重要。南方的淡積雲美感就弱,那是因為水汽含量較大,輪廓不如北方的淡積雲清晰,視覺效果自然也會差一些。
西山那一抹晚霞
對流雲愛變且善變,往往是午後雲層逐漸增加,太陽落山前後雲層減弱,此時光線照在雲體上就可能出現豔光四射的晚霞。這種光線也有說法,叫「丁達爾效應」。我惰性大,難得早起,沒賞過朝霞。西山的晚霞卻是經常看的。確實美極。曾聽人說,徐志摩有言:「北京的靈性,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便上心去找出處,卻怎麼也找不著。後來便也作罷了。就當這話是他說的吧,確實也像是他說的,畢竟他寫過那麼多有雲的詩句。如〈再別康橋〉裡「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又如〈偶然〉裡「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毋庸置疑,他是一定是愛雲的人。
突然又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鄉間的日子,也有很多雲。鄉親們走到路上,抬頭看一看天,隨口就能說出雲句: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白雲黑雲對著跑,這場冰雹不會小
早燒連陰晚燒晴,中午燒雲雨不停
天上花花雲,地上曬死人。
日落烏雲漲,半夜聽雨響。
黑雲接駕,不陰就下。
掃帚雲,三五日內雨淋淋。
雲下山,地不乾。
疙瘩雲,冷臨門。
……
優美如詩。全都是。關鍵的是常常確實很準。
很多同齡女孩的名字——是的,在我心裡,她們還是女孩的模樣。有很多女孩的名字裡都帶有「雲」,在我的記憶裡,七八十來個女孩子裡,必有一個名雲。愛雲,彩雲,秀雲,麗雲,小雲,巧雲,而叫巧雲的這個,大概率生在七月七前後。「七月七,看巧雲」。七夕前後雨水豐沛,「七月七,眼淚滴」,這雨就是織女在抹眼淚。雨由雲成,雲樣便也豐富,謂之「巧雲」。看巧雲要找一個安靜地方,比如躲在樹下頭,一邊看著雲,一邊在心裡想。心裡想什麼,雲就會變成什麼。我試過,果然如此。(下)(寄自北京)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