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軍購特別預算成常態 飲鴆止渴財政堪憂

14日賴清德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宣布將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3%以上。18日路透報導,台灣將向美採購大量武器,金額70億美元起跳,可能超過100億。此前英國金融時報也報導,台方擬向華府提出高達150億美元的軍購清單;揆諸自蔡英文時代以來慣於利用外媒放話,此事內容或有出入,但應非全然空穴來風。
美國總統川普擺明美國利益掛帥,要求盟友必須付出。台方國防開銷持續提升,的確難免。然而賴政府國安團隊的盲點與偏執,更令人憂心。
長期以來,美國是台方最重要軍購來源,但購案能否成局,關鍵在華府,只要美國點頭,台方沒有不配合埋單的例子。即使飽遭綠營指控不重視國防的馬前總統,也多次公開保證,只要美國出售潛艦或F-16C/D戰機,立刻編列特別預算;不久,歐巴馬政府允許國軍F-16A/B升級,台方果然火速走完近40億美元的預算建案程序。川普首任前兩年半,只批准對台軍售3次,幾乎全屬後續零附件,總額僅22.5億美元;隨後為爭取連任,17個月出售超過160億美元,打破歷史紀錄。到了拜登時期,認為台灣應發展不對稱兵力,4年內公告軍售高達24次,總額卻不到川普一半。
然而,美國並非國軍武器唯一來源,尤其蔡政府標榜「國防自主」,砍掉與義大利合作高教機,宣稱「能自製就不外購」,又下令軍方採購國內業者的商規無人機,在宣傳與綁樁上收穫滿滿。如今政策是否又將大轉彎,一切配合美國軍售?近日媒體披露,中科院推出現役「銳鳶」無人機第二代,原允諾採購的海軍卻不下訂,答案恐難樂觀。
「打裝編訓」是軍備建案基本程序,亦即先釐定作戰需求,據此獲得裝備,形成戰力。以往儘管未必能百分百依理想進行,然而政府近日「金額先射箭,品項再畫靶」的態勢,仍然堪稱「奇觀」。
更新軍備固然重要,但當前國軍最嚴峻危機,莫過人力匱乏。政府被迫恢復徵兵,卻使志願役幹部更加蠟燭兩頭燒,在少子化、社會缺工等因素夾擊下,狀況加速惡化。如今主戰部隊編現比只剩7成上下,對戰力的全般性傷害,遠比某項武器無法到位更為嚴重。對此,大幅度改善志願役軍人待遇,已是刻不容緩的救急措施。然而從邱國正到顧立雄,歷任國防部長都宣稱已向府院建言,至今卻始終只聞樓梯響。政府對官兵的慷慨程度,顯然與面對美國老大哥有別。
如此現象暴露,政府面對國防開銷上升,不願給予正規預算足夠加碼,而是一次次推出軍購特別預算,導致「有錢買武器,沒錢加薪」。這自然因為年度預算包羅萬象,又受法令舉債限制,必須各方取捨,特別預算卻是想花就花,不用量入為出。然而特別預算變成常態,無疑是飲鴆止渴,尤其若以GDP3%計算,代表明年國防整體開銷需達8000億(台幣,下同,約244億美元),除了付款中的現有特別預算,還需新增1600億元,後年更需達2400億以上。憑空多出這麼多債務,國家財政當真可以負擔?
進一步探索原因,必須歸咎民進黨政府不顧國際政治複雜性,只作「一面倒」選邊;面對兩岸問題,毫不尋求和解,反而認為仇中情緒在社會蔓延,是下次選舉的大利多。賴政府面對內外困局,顯然無意反躬調整,而打算比蔡政府更強力遂行意志,相信可以強渡關山。問題是台灣的實力,是否禁得起硬碰硬的全面衝撞?如此當家心態,著實令人對未來感到憂懼。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