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蘋果大漲逾7% 帶動史指那指續創新高

快遞員剛放下包裹 猖狂小偷當面搶走 監控全錄下

掃墓留意毒蛇漸活躍 進入草堆先打草驚蛇 被咬傷這樣自救

國內常見的六大毒蛇。(疾管署提供)
國內常見的六大毒蛇。(疾管署提供)

台灣清明兒童節連續假期來臨,溫暖潮濕的氣候也讓蛇類活動力增加。疾管署科長鄭雅芬指出,民眾如至野外或山區掃墓、賞花、登山、郊遊時,若進入樹叢及草堆,要打草驚蛇,勿翻動中空林木或石塊,並避免在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蛇類易出沒的時段及地方逗留,以免遭毒蛇咬傷。

鄭雅芬說,如果不慎被蛇咬傷有「五要五不」口訣。五要: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拍照也可以)、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要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盡速就醫;五不:不割開傷口(避免感染)、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

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國內較常見的六大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鄭雅芬說,鎖鏈蛇具有鏈條狀的外觀特徵;百步蛇頭部有非常明顯三角形,身上有三角形花紋,出沒在中低海拔山區,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龜殼花頭部也有三角形,並有波浪狀花紋,被認為像龜殼;出沒在落葉、枯草堆等處,因此靠近這類地方時應該用登山杖或雨傘先翻動,再前進。

「眼鏡蛇是這兩種裡面比較喜歡白天出沒的蛇」,鄭雅芬說,牠受到驚嚇的時候會抬起上半身、張開頸部皮膚做出防禦動作,長得像「飯匙」;而背後頸部有白色條紋跟兩個黑點,也像「眼鏡」。雨傘節的花紋為黑白相間,然而頭是橢圓,與一般毒蛇不同;出沒在清晨或傍晚。這兩種蛇有神經性蛇毒,被咬到要儘速就醫。

鄭雅芬表示,被毒蛇咬傷的治療方式為注射抗蛇毒血清,疾管署是全國唯一生產供應抗蛇毒血清機構,目前有194家醫療院所儲備抗蛇毒血清供民眾救急,由於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如有使用需求可先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預防接種/抗蛇毒血清資訊/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連結),了解鄰近醫療院所抗蛇毒血清的儲備情形,切勿購買來路不明藥物。

被蛇咬傷有「五要五不」口訣。(疾管署提供)
被蛇咬傷有「五要五不」口訣。(疾管署提供)
被蛇咬傷有「五要五不」口訣。(疾管署提供)
被蛇咬傷有「五要五不」口訣。(疾管署提供)

上一則

燒金紙有4款致癌物 國健署3招健康掃墓又環保

下一則

花蓮地震第10名罹難者 旅外台人返鄉旅遊卻遭憾事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