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半數年輕人窮到免繳稅 也算政績?
主計總處公布調查,去年台灣人家戶所得最高20%和最低20%的差距擴大為6.15倍,貧富差距創10年新高;而受雇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則降為43%,創下歷史新低。貧富不均惡化,而勞工薪資報酬降低,主計長朱澤民坦承「政府責任大過企業責任」;他說,政府因此採取財政及社福手段改善所得分配。然而,不從根本解決低薪貧窮與貧富差距,卻不斷發放救濟和補貼,真是個有效能、有遠見的政府該做的事嗎?
這次大選,要求改革稅制不公的議題發酵,成為各界議論焦點。財政部主動發文答辯,稱政府推動稅制改革,已有近半數的年輕人和中低所得戶「不用繳綜合所得稅」,計達三百多萬戶。此話一出,引爆眾多年輕族群的反彈。有人譏稱,就是因為年輕人薪水太少,連生活都有困難,根本達不到政府所要求的納稅門檻;那麼多年輕人不納稅,也能當成「政績」嗎?也有人不滿地問,自己工作多年,薪水不高,卻年年繳稅,從來不在政府「優惠」的免繳名單上;那麼,政府的稅改到底在改革什麼?
依今年的綜所稅申報規定,每人所得稅免稅額為9.2萬元(台幣,下同,約2840美元),單身者標準扣除額為12.4萬元,薪資扣除額為20.7萬元。因此,單身青年只要合計年收入未超過42.3萬元,即可不用繳稅。如果全台有近半數年輕人不必繳稅,即意味著有半數年輕人所得未達42.3萬的門檻,都屬於「窮忙族」,照顧自己都來不及,遑論貢獻稅收、回饋社會。
蔡政府雖標榜年年調高基本工資,但根據2022年受雇員工薪資調查結果,扣除物價上漲衝擊後,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僅4萬1357元,為10年來最大減幅。從這個數字看,即不難理解年輕族群低薪化多麼普遍;可笑的是,政府竟拿他們「不必繳稅」來吹噓,自以為是德政一樁。尤值得注意的是,在受雇人員薪酬占GDP比重下降的同時,營業盈餘的比重則升至36.53%,創史上新高。亦即,相對於員工的低薪,資方取得的生產利潤比重愈來愈高,這正是貧富差距擴大的核心癥結。
全民無緣共享經濟成長果實,財富集中與貧富不均情況加劇,朱澤民承認主要責任在政府,但他仍選擇性地解讀有利數字,並反過來巧妙地正當化大撒幣政策。這就是蔡政府的魔幻話術:人民感受到的貧窮與不均,都不是事實;而政府不斷的撒幣與揮霍,都在福國利民。問題是,這種話術,還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埋單?
朱澤民聲稱,政府透過社福措施改善財富分配,民眾不要汙名化社福支出是大撒幣。朱澤民的盲點,也正是蔡政府的盲點。一個國家要改善貧富差距,更積極的手段應該從生產端的利潤分配及薪資提升做起,而不是從末端利用政府的社福手段進行補貼。原因是,政府的救濟往往缺乏效益又失之偏頗,常常夾帶政黨私心,甚至用以遮掩自己的無能。尤有甚者,假福利之名把政策買票正當化,不僅黨政不分,更是後患無窮。從某個角度看,這種解決手法,其實是在讓大家「均貧」!
聯合報日前推出「貧窮台灣」專題報導,指出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僅科技業有感,低薪和高物價造成更多近貧黑數,台灣正陷入「體感貧窮」。低薪與高房價,讓青年看不到明天;空談願景,讓青年聽不下去;這就是賴清德進校園拚選票卻屢遭學生挑戰的原因。被蔡英文消費過的感覺,讓他們無法再信任賴清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