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日韓歐都不敢 台灣能脫中入北?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後,台方日前首度與美方展開談判,賴政府對內宣傳台方應對關稅戰的成果,主要鎖定在「非紅供應鏈」,目前看來是要擴及到所有產業面,結合美方關稅戰的訴求就是「阻止中國洗產地」。
從「非紅供應鏈」到上周民進黨中常會專題報告「脫中入北」,均是賴上台以來政治、財經與思想的準備工程,背後是民進黨一貫的抗中保台思維,除政治上全面與大陸脫鉤外,藉由應對美國關稅戰,賴政府正計畫進一步拆解兩岸經貿關係。政治關係或許可以降到零,但外貿關係可以嗎?
主張「脫中入北」者認為,全球政治與經貿的主導者均是歐美等北方國家,台灣應把握機會完全轉向,完成2016年以後台商轉移大陸生產基地的最後一哩路;另一個信心來源是認為川普此次關稅戰可打趴北京,經貿全面倒向美國對台灣有利。
預期北京會向川普關稅戰低頭,主要是基於川普首任任期美中交手經驗,但在川普第二任期情勢已有不同,原因出自於大陸主戰派抬頭,北京近期最熱門的關鍵字是「奉陪到底」。
美中貿易大戰,大陸自然也會受創。上周大陸公布了圍繞在對應屆畢業生的各種補貼,這反映北京已意識到貿易戰在三、五個月內不會結束,因此提前公布扶持青年就業措施。大陸已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接下來可預期北京會有寬鬆貨幣、扶持內需等各項措施,彌補對美貿易萎縮的巨額損失。
大陸苦撐待變,美國選民能不能同等應對,川普承諾的低物價、大就業等美國再度富裕政見能否實現,還有疑問。另一個疑問是,台灣能實現經貿上的「脫中入北」嗎?
台灣前三大順差來源為美國、陸港澳與東協,未來幾年都將出現劇烈變化。川普與美國政府已明言,降低對外逆差是關稅戰主要目標,台灣在大陸與東協布局甚深,美國防止「洗產地」,台商在大陸與東協對美出口的生產基地勢必受衝擊。台灣若對美順差減少,賴政府又要加強「脫中」,前兩大貿易順差來源都可能遽減,台灣經濟真的能承受?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數年前曾預期,科技產業全球一體的發展策略,將轉變為兩國論,即台商未來將改成面向美、中做非全球化的布局。然而,賴總統的「非紅供應鏈」與他稱許的「脫中入北」論,出發點都是「沒有大陸市場」。
歐美主流智庫與媒體普遍認為,美中貿易戰走進了一個全球地緣政治與外貿體系的未知地帶,因為過去從來沒有兩個這麼大的經濟體想脫鉤,若脫鉤成真,對美中與全球經濟自然是災難,甚至是進入21世紀後首見大蕭條。
對台灣來說,對外兩大市場只取其一,日韓與歐盟都不敢,近期包括西班牙等歐盟國家正加強與大陸的經貿關係。光以「抗中保台」來面對關稅戰,就怕錯估美中博弈的發展,推台灣走向更危險的深淵。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