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集/聊勝於無的政治幻術

近來鳳梨、帛琉和疫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三件事,卻在執政黨操作下產生了奇妙的共同點:將「聊勝於無」的效益發揮到極致。這種做法,雖賺飽了宣傳,對解決問題卻毫無助益。
大陸禁止台灣鳳梨進口,政府照三餐宣傳賣出多少「自由鳳梨」。其中,賣到澳洲二公噸,比起無法出口的四萬多公噸,只是杯水車薪。但因宣傳機器火力全開,彷彿是曠世成就。
開放台帛觀光亦然。大國已開始談解封,台灣手上疫苗太少,只開放每周二百多人的「台帛旅遊泡泡」,也能當成解封樣板宣傳。至於疫苗,千呼萬喚下終於施打,雖只涵蓋台灣千分之三的人口,指揮中心煞有其事吊足民眾胃口,再由蘇貞昌搶先打下第一劑,彷彿就跟上了潮流。
可惜的是,一百分的宣傳,掩蓋不了殘酷現實。鳳梨出口澳洲,靠的是政府補貼數倍運費,得全民埋單;台帛旅遊泡泡比較像單行道,帛琉來客幾稀,對台灣旅遊業助益有限。至於這次AZ疫苗開打,除了副作用堪慮,打完這批,下批還不知在哪裡,「群體免疫」遙遙無期。
看到問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是所有負責政府的基本態度。但民進黨政府碰到問題,思考的卻是政治第一,宣傳第一。「聊勝於無」宣傳術,看似政治藝術,其實只是政治騙術。(轉載自聯合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