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爭奪戰 搶資源也搶人才

隨著世界轉向永續能源,電動車、以及太陽能和風電等再生能源相關基礎設施的需求激增,礦商不僅須爭奪鋰、鈷、鎳、銅、鋁等金屬資產,還得爭搶相關技術人才,以填補產業勞動力老化、新人不想入行所造成的人力缺口。
Rystad能源公司預期,到2030年時,電動車和能源儲存對鋰金屬的需求將比去年水準增加20倍以上。
必和必拓(BHP)和力拓(Rio Tinto)都試圖擴增這些前景看好的商品部位。力拓7月承諾將投資24億美元於西伯利亞一項大型鋰礦計畫;必和必拓已提議加碼收購加拿大鎳礦商Noront資源公司。
這場金屬資源爭奪戰正方興未艾,遐爾聞名的剛果鈷礦大多落入中國企業之手,印尼是電池材料鎳的主要生產國;南美洲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交接處的「鋰三角」,近來更成為兵家必爭地。
礦商面臨人力與人才短缺問題,原因是高齡勞工的退休潮,以及就讀礦業相關科系學生減少。
學校教授和業界主管指出,礦業工作的危險性、環境汙染等刻板印象,令許多學生卻步。因此,西方國家的大學、貿易團體和企業都正加緊腳步攬才。Freeport-McMoRan公司執行長艾德克森今年便與亞利桑那大學學生面對面座談,欲說服他們從事礦業。
大學也正在開設或擴展課程,例如在地質與地理學之外,教授資料分析、自動駕駛和電腦程式等課程。業者還資助研究處理礦物和因應氣候變遷的新方法 。
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更建造了一座地下礦山,供學生訓練新技術。肯塔基大學的研究生已在研究從舊電子設備中提取金屬的新方法。英國華威大學也開設50門電動化技能培訓課程。
FB留言